四、从蒙古族穆斯林的社会演变看文化涵化现象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蒙回的祖先随和罗理来到内蒙古阿拉善,信仰伊斯兰教的他们和信仰佛教的蒙古族开始了文化接触,也就开始了两大文化系统的涵化过程。科维茨在《涵化——文化接触的研究》(1938年)一书中,重申了他对涵化所下的定义:“由个别分子所组成而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7]也就是说涵化指不同文化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一种文化从另一种文化中获得文化元素,对新的生活条件的适应过程。
生活在蒙古文化圈中的蒙回作为一个信仰有别于该地区居民的民族,要想保持自身文化,必须主动地去适应周围的自然、人文环境,惟有如此才能使自身文化得以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并非原有意义上的简单进步,而是在与蒙古文化的接触中进行涵化的过程。两种文化互相吸收对方的某些文化特质,结合到自身的文化系统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蒙回的祖先来到阿拉善后,吸收了以蒙古族为主的民族成份,不断繁衍生息,在与蒙古族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为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他们丧失了原有的一些文化特点,吸收了蒙古文化,这不仅表现在他们接受了蒙古族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艺,而且更直接的表现在生活习俗上,我们可以从吃、穿、住等方面发现。在服饰方面他们偏重于蒙古族装扮,但在妇女头饰及服装颜色上又有不同,在礼拜时他们戴白帽或缠“太斯达尔”。在饮食上,他们采用蒙古族的制作方法,仅保留了维族的一种传统食品——哈勒瓦。在居住方面,除少数人住蒙古包外,其余均居住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房屋。在婚姻礼仪方面,他们按蒙古族的婚俗程序举行婚宴。但在正式仪式上,先请伊玛目念“尼卡哈”。在语言方面,他们把蒙古语作为主要交际语言,使用蒙文,但在蒙文中又夹杂着不少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词汇,如开斋节称“尔德”,证婚词称“尼卡哈”,圣行称“逊奈”,老教称“格底木”。
他们的文化变迁一方面反映了文化涵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伊斯兰文化的深刻影响。虽然他们的民族特征逐渐消失,但作为文化精神层面的信仰却保持不变。个别人也参加喇嘛教的宗教活动,悬挂成吉思汗像,但他们只承认自己是穆斯林,不承认是喇嘛教徒。伊斯兰教在他们保持自己的文化特点及其民族意识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当地汉族人口的增多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与汉文化、蒙古文化的文化涵化将呈现多元化趋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进步的趋势。
经历300多年的沧桑,蒙回在阿拉善左旗牢牢地扎下了根,他们在文化涵化的过程中接受了其他文化的优秀文化因子,使自身得以保存并发展,成为蒙古族中独特的一支,在社会生活中显示着自身特有的风采。
【参考文献】
[1] 陈国钧.阿拉善左旗经济状况[R].经济汇报,1944,9(41).
[2]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M].上海:上海书店,1991.
[3] 图布吉目嘎拉.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之来由[J].巴音森布尔(蒙文),1983,(3).
[4] 嘎尔迪.阿拉善左旗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之由来[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0,(2).
[5] 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
[6] 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R].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7] 黄淑华,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作 者】王玉霞
【作者简介】王玉霞(1975-),女(回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人,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宗教研究中心,研究生。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