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在中国的发展史
分享到:
2010-01-27 11:59:17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三)、派遣留学生 派遣留学生,与国外进行学术文化交流,这是提高本国本民族学术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穆斯林出国留学开始于清光绪年间,兴盛于民国时代(30年代)。在此之前,中国穆斯林只是以朝觐的方式赴麦加,然后游历伊斯兰各国,或投于某个学者(更多的是苏菲派导师)门下学习几年而已,没有正规的留学活动。正规的留学活动是在清末光绪年间进行的。首批中国穆斯林学子出国留学的国度是日本,共有来自直隶、山西、山东、奉天、安徽、江苏、陕西、湖北、湖南、河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的14省36名青年。他们分别就读于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法政大学、同文书院等,学习法律、经济、军事、医学等专业。他们人在海外,却心系国内穆斯林教育。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在清廷驻日公使广东籍穆斯林杨枢。(1844~1917年)的支持下,他们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留东清真教育会”,第二年创办会刊《醒回篇》,旨在唤醒穆斯林重视教育,提高素质,自强不息,开风气之先河。 然而,对中国穆斯林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留学活动则是20世纪30年代的赴埃留学。 中国穆斯林向埃及派遣留学生的联络与组织工作,是由云南回教促进会率先进行和完成的。1930年8月云南回教促进会暨所属明德中学正式致函埃及爱资哈尔大学,请求接受中国穆斯林优秀学子赴埃留学。爱资哈尔大学校长接到函件后,于同年12月25日复函同意接受中国穆斯林留学生,并寄来爱资哈尔大学办的杂志《回光》和其他书籍,供中国穆斯林阅读。云南回教促进会随即责成明德中学拟定选派制度及考试办法。经过半年多的积极准备,明德中学校长杨士敏给促进会会长马骢提交了《本校请准支部考送留埃学生》报告。经促进会批准,明德中学于1931年10月21日正式进行公开书面考试,择优录取纳忠为公费生,张有成、林仲明为自费生;上海伊斯兰师范优秀毕业生马坚由该校校董马晋卿资助旅费,由云南回教促进会列入这一次的(首届)留埃学生团。这样,,首届留埃学生共4人。明德中学修学主任沙儒诚先生自告奋勇自备资费护送4名学生前往埃及,促进会和明德中学便聘任沙先生为留学生团指导员。 为了保证选送学生的质量,明德中学对报考学生的资格和被录取学生应遵守的规章制度,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关于报考资格,有4条规定:①具有阿文、国文、英文、算术、史地、博物等相当成绩者;②品行端正有坚决毅力者;③获家庭同意并签字认可者;④除送去旅费外不累及学校者。关于被录取学生应遵守的规章制度有6条:①留学生毕业后须回校服务6年;②留学生须坚定意志,卒成其业,不得见异思迁,中途退学,违者由其家庭追还公费;③留学生以学宗教、哲学、礼法、天经、圣训、历史、教育等重要学科为限,不得任意修其他无关学科;④留学生毕业后须即回校服务,不得在外逍遥致误校务;⑤留学生每月须有文字l篇,寄登《清真铎报》,以便观察其学业进展;⑥留学生须注意外国学校教授方法、教科书目录等,随时报告本校以供择采。 从上述两项规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云南对当时报考留学生资格要求和对被录取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的管理措施,是相当严格的。这些制度和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留学活动的质量,杜绝了滥竽充数现象,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穆斯林在国外的声誉,充分体现了此次留学生工作组织者的严肃认真和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任的态度。 1931年11月9日,沙儒诚先生偕学生纳忠自昆明火车站乘法国人经营的滇越铁路旅客列车启程,前往个旧沙甸,与那里等候的马坚、张有成、林仲明3人汇合。11月13日在滇南重镇蒙自碧色寨车站,再次登上滇越铁路旅客列车,从边镇河口离境进入越南,然后又乘“东京号”邮船赴香港。11月23日才乘法国人的邮轮启程,经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新加坡、马六甲海峡、锡兰(今斯里兰卡)、科伦坡、亚丁、吉布提、苏伊士城,历时51天,12月20日晨抵塞得港登岸入关,下午到达目的地——开罗爱资哈尔大学。我的阿拉伯文老师林仲明先生是此次留学生团成员之一,他曾给我讲述过这一次漂洋过海,历经艰辛,赴埃留学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留学生团一行5人到达埃及后,受到了爱资哈尔大学的高度重视,校长当日会见了一行5人,沙儒诚先生介绍了中国穆斯林的概况,次日埃及大报——《金字塔报》报道了首批留埃中国穆斯林抵达的消息,引起各界关注;留埃师生开始学习后不久,为开辟今后中国各省穆斯林优秀青年留学爱大的渠道,同时也为了便利对中国留学生的管理和开展各种学术文化活动,留学生团指导员沙儒诚先生参照爱大设立各国留学生部的模式,向校方提出了设立中国留学生部的申请。1933年5月1日申请获准,中国留学生部正式成立,校方聘请沙儒诚先生为中国留学生部部长。爱大中国留学生部成立之后,便在中国穆斯林各社团与爱大之间牵线搭桥,为以后中国穆斯林赴埃留学做了大量工作。沙儒诚先生除肩负中国留学生部部长重任之外,还考入开罗美国大学教育系攻读硕士,并于1938年获硕士学位,1939年1月奉调回国服务。首批4名中国留学生,刻苦学习,孜孜以求,取得优异成绩,在爱大为中国穆斯林争了光,并赢得了良好声誉,为继之而来的5批中国留学生的顺利派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马坚还为增进中国与埃及之间的相互了解做了不少工作,他将中国古代文化大师孔子的言论集《论语》翻译成阿拉伯文,介绍给伊斯兰世界;又用阿文撰写《中国伊斯兰教概况》一书,让伊斯兰世界对中国的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有所了解。纳忠以优异成绩第一个获得了“学者”称号。

    第二批中国穆斯林留学生共5人,是北平成达师范学校组织派遣的,这5名学生是:韩宏魁(山东泰安人)、王世明(天津人)、金殿桂(山东泰安人)、马金鹏(济南人)、张秉铎(河南洛宁人)。这批留学生由成达师范教务主任马松亭先生亲自护送,于1932年12月抵达爱资哈尔大学。抵埃后,马松亭先生拜会了埃及国王福德(亦译为福阿德)一世,福德一世应允咸达师范的请求,派遣了两名博士赛义德·穆罕默德·达理和穆罕默德·伊布拉欣·福力菲勒随马松亭先生到北平成达师范任教。福德一世及爱资哈尔大学还给成达师范学校捐赠大量经典和书籍,成达师范于1936年在蔡元培、顾颉刚、陈垣等著名学者的支持下,在北平东四清真寺内建成一座图书馆,内藏这些书籍,称之为福德图书馆,穆斯林中爱读书者从中受益良多,称得上是一座中阿文化交流的丰碑。 第三批留埃学生由云南明德中学派出。这批学生共3人,他们是纳训(通海纳家营人)、马俊武(开远)、林兴华(蒙自沙甸人)。他们3人于1934年3月抵达开罗爱资哈尔大学。 第四批留埃学生由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派出。这批学生共5人,他们是:金子常(山东济南人)、定中明(湖南常德人)、胡恩钧(江苏六合人)、林兴智(蒙自沙甸人)、马有连(云南盘溪人)。他们一行5人于1934年5月抵达爱资哈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 发展史 中国

上一篇:穆罕默德时代(610~632年)—伊斯兰教的兴起
下一篇:近现代伊斯兰教——西方的挑战与现代复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