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在中国的发展史
分享到:
2010-01-27 11:59:17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设小学,学生人数达700余人,中学从1个班增加到4个班,学生人数达160余人。同时,购置图书和教学仪器,改善教学条件,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1931年,国民党政府对教会学校进行整顿,便将校名由北平清真中学改为西北公学,所设课程与当时的普通中学一样。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所需经费,单靠社会各界捐助已无法维持。董事长马福祥和校长孙绳武乃向国民党行政院提出拨款申请。1931年,行政院第十六次国务会议批准了拨款申请(1200元)。从第二年起,给西北公学的经费每年追加到2400元,国民政府行政院认为:“西北公学为教育回民之惟一学校,情形特殊,况且该校办理成绩甚佳,而所请增拨经费,为数亦属不多,拟予照准。(见《月华》第6卷第22~24期)”马福祥利用自己任国民党蒙藏委员会(其职能类似于现在的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长之地位,四处活动,要求增加边疆民族教育经费的议案被通过,这也在客观上为西北公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占领北平,西北公学也遭大难,师生流亡外地。1938年,分别在成都和兰州建立了分校,继续坚持上课。

    昆仑中学为“青海回教促进会”所办。青海地处偏远,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穆斯林的宗教素质虽然较好,但读书学文化的观念比较淡薄。“青海回教促进会”的成立,就是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穆斯林的文化素质。1936年,“青海回教促进会”会立高级中学更名为西宁中学,设初中班14个,高中班3个,另设简易师范班1个,学生人数达1200余人。1940年,“青海回教促进会”会立西宁中学正式改为会立昆仑中学,取昆仑山的大气磅礴之意,并扩大了学校规模。此时的昆仑中学已有初中班15个,高中班4个,师范班6个;附设小学16个班,幼稚园6个班,在校学生人数达2000多人。1945年又分别办起了昆仑中学第一、第二、第三分校。市内另设女子小学5处,幼稚园2处。共计117个班次,学生8516名,教职员646人。学生以回族、撒拉族等穆斯林为主,兼收汉、藏、土、蒙古等民族学生;教师也是如此,来自五湖四海。昆仑中学校长除首任校长为李德渊(汉族)外,继任者为马霄石(甘肃徽县人)。马氏离职后,校长一职始由当时的省主席马步芳兼任,另设副校长具体管理校务。后来的校长依次为邵鸿恩(汉族)、马寿昌、马振武、高文远、马玉龙、马英富。 昆仑中学的课程与当时的普通中学一样,依照当时教育部的规定开设,通常有史地、国文、数理化、音体美、党义等课。不过学校为突出民族特色,并吸引更多的穆斯林子弟入学开设适量的阿拉伯文及伊斯兰文化课程。昆仑中学的经费最初靠募捐和中央与地方政府补助,后来大多由当地经营的企业资助。昆仑中学在各界人士,各族师生的努力下,为社会造就了不少有用之才。昆仑中学校友中有很多人上了国内有名的农科、工科、医科、文科等大学,一些人成了上述各科专家、学者。另一些人成为党政干部。比如,章勉现已成为台湾大学医学教授;马福林由于其教育方面的才华成为当时甘肃省回教教育促进会教育长;逯登泰因其文学功底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海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马乐天曾任青海省司法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韩有文因率部起义有功,后任新疆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马霄石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著作甚丰;高文远在台湾成为回族伊斯兰文化学者,著有《清末西北回民反清运动》一书,影响很大;韩应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曾任青海省政协主席…… 同类的中学还有1926年孙吉士在杭州创立的穆兴中学;1935年由马书城资助,马松亭、杨新民、赵振武、王梦扬、陈志澄等人在北平创办的新月女中(这是中国穆斯林第一所女子中学);还有30~40年代在甘肃、宁夏等地创办的云亭中学、青云中学、知行中学、力行中学、五区联立中学等。 普通师范学校主要以宁夏蒙回师范学校为典型。该校由马福祥于1919年(民国八年)创办,附设高级小学1所,教职员19人,规模与当时甘肃省立第八师范(设在银川)相差无几。校舍建筑费及其他办学经费均由马福祥提供。1919年秋开学。两年后,办师范班,招收学生64名。开设的课程有:修身(相当于德育课)、国文、历史、地理、算术、经学、理科、体操、手工、图画、音乐、英语等。为照顾蒙回学生特点,每周还分别开蒙文和阿文课2节。1930年该校改为小学,1932年停办。1934年,在东大寺开办宁夏私立中阿学校,由马鸿逵提供经费。该校有一个研究班,招收满拉(清真寺里的学员),研修宗教课。另外的100多名学生则学习普通师范课程,只是每天有1节阿拉伯文课。1936年该校改名为回民师范,经费由省政府教育厅拨给。1937年,又改名为云亭师范,迁回蒙回师范学校旧址。 类似的学校还有1941年改为国立的平凉陇东师范和重庆的成达师范。 伊斯兰师范学校以北平成达师范和上海伊斯兰师范为代表。成达师范原在济南,于1925年4月25日创立,它是一种改革经堂教育,开创伊斯兰现代师范教育的尝试。以“造就健全师资,启发回民知识,阐扬回教文化”为宗旨,是全国建立较早,坚持时间最长的伊斯兰中等师范学校,在中国伊斯兰教现代教育史上具有深远影。向。当时在济南西关杆石桥穆家东门清真寺任教长的马松亭阿訇与时任山东济南道尹的唐柯三商议,拟创办一所中等伊斯兰师范学校,得到唐的赞同与支持,并有许多热心人士响应。便推唐柯三为校长、马松亭具体主持校务。创办时第一个班只招10名学生,因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作为预备班上了1年,第二年才算为初级一年级。后扩建校舍,扩大规模,准备大展宏图时,1928年,发生济南“五·三”惨案,社会动荡,被迫停课,众人引为遗憾。正在这时,唐柯三了解到马福祥热心于穆斯林教育事业,便赴北平见马福祥,向他介绍了成达目前的处境,马福祥很愿意支持成达,并力主将成达迁到北平,表示愿将自己在东四牌楼清真寺后院为筹建穆民大学而建的几十间房子无偿提供给成达师范做校舍。唐听后非常高兴,立即写信约马松亭商议成达师范迁址事宜。1929年成达师范正式迁到北平。所需办学经费一半由马福祥资助,一半由中国回教促进会北平分会在各寺穆斯林中募捐。1931年,马福祥从蒙藏委员会的日常经费中每月拨给700元,这已算是当时成达师范惟一的大宗经费来源。成达师范在经费比较充足之后,规模逐步扩大,隔年招收1个班约60人,到抗战前共招6批。1929年,成达师范重新组成了董事会,由当时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兼任董事长,聘请著名教育家马邻翼(振武)和北平穆斯林著名人士侯松泉为副董事长,时任蒙藏委员会委员的唐柯三仍兼校长,马松亭为教务主任,聘请北平各界热心人士60余人组成董事会。当时成达师范高级班开设的课程有:《古兰经》注、圣训、教义学、教法学、教史、伦理学、社会学、法学通论、国文、历史、地理、哲学、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教学法、学校管理法、教授实习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成达师范南迁,1938年在广西桂林复校,1941年7月改为国立学校,学生学习普通师范课程。后迁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又迁回北平。马松亭阿訇于1948年另建回民经学院。 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由哈德成、达浦生、马福祥于1928年以中国回教学会名义在桃园清真寺旁创办。马福祥任董事长(主要资助者),达浦生任校长,哈德成阿訇亲自任教师,全力以赴,以培养穆斯林师资和学术人才为己任,可谓呕心沥血。在课程设置上,除其他课外,强调中文、阿文、波斯文、英文“四文”并重。类似的学校还有1929年云南回教促进会创办的明德中学,1928年由周级三创办的四川万县伊斯兰师范学校和1938年在宁夏吴忠建成的中阿师范学校。这些师范学校都为培养师资和学术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 发展史 中国

上一篇:穆罕默德时代(610~632年)—伊斯兰教的兴起
下一篇:近现代伊斯兰教——西方的挑战与现代复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