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伊斯兰教——西方的挑战与现代复兴
分享到:
2010-01-27 14:26:04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这样,根据1840年的“伦敦条约”和1841年土耳其素丹敕令,穆罕默德·阿里失去全部属地,只保留了对埃及的世袭权和对苏丹(国名)的管辖权。此外,埃及还必须接受1838年的“英土商务协定”,归还土耳其海军,陆军缩减到9/10,即从20万减少到1.8万人;取消造船厂等军事工业。

    穆罕默德·阿里野心勃勃,穷兵黩武;土耳其素丹昏聩腐败,软弱无能;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乘机介入;伊斯兰世界任人宰割,灾难深重。

    穆罕默德·阿里被迫接受的“英土商务协定”中有关埃及的条款,打破了他的专卖制度,外国资本尤其是英国资本乘机渗透到埃及的各个经济部门,吮吸着埃及的大量财富。外国资本操纵了埃及的进出口贸易,控制了埃及的交通事业。埃及变成了西方工业晶的销售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供应地。

    西方的商品像洪水一样涌进埃及市场,日益冲击着埃及的民族经济。亚历山大港有很多资本雄厚的外国商业机构和贸易货栈。埃及出口最多的是原材料——棉花,进口最多的是制成品——布匹。英国商号的代理人用高利贷剥削埃及农民,迫使农民以很低的价格向他们预售棉花。英国商人把廉价的埃及棉花,加工成布匹,然后再运到埃及,以高价向埃及人出售,从中赚取巨额利润。

    为了便于掠夺埃及的原料,倾销自己的商品,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埃及,为了打开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捷径,外国资本把埃及的交通运输事业也掌握在自己手里。早在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的时候,随军带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苏伊士运河开凿的勘测、准备工作,后来由于入侵失败只好暂时作罢。183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埃及政府签订了英国、欧洲和东方之间经过埃及运送商品、信件及旅客的协定。1851~1857年,英国承包商修筑了自亚历山大港经开罗到苏伊士的铁路。这条铁路缩短了从英国到印度的距离,英国人去印度不必再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了。1858年,英国派去镇压印度人民起义的军队便是由这条铁路运去的。

    英国在埃及修筑铁路特权的获得,促使法国人加紧实施开凿运河的计划。1856年,法国人菲迪南·德·累斯普斯,以奴役性的租借条约从埃及统治者赛义德(统治埃及的穆穆罕默德,阿里于1849年去世后,由他的孙子阿拔斯继位(1849~1854年)。阿拔斯去世后,由赛义德继位)(1854~1863年)那里取得了开凿苏伊士运河的特权。根据该条约,运河的租期为99年,埃及出让开凿运河所需的土地,无偿提供劳动力,运河收益的15%归埃及。开凿运河工程于1859年开始,1869年完成。埃及为开凿运河承担了4/5的费用,为此债台高筑。埃及人民犹如5000年前的古埃及奴隶为法老修建金字塔一样,在炎炎的烈日下,耗尽了最后一滴血汗。12万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运河两岸的沙砾中,白骨累累,死尸遍地。运河的开通,缩短了欧洲至印度航程的一半。运河成为沟通欧、亚、非三洲最重要的国际航道。运河是埃及人民用无数生命换来的,运河理应属于埃及,然而它却控制在法英等国手中,成为奴役埃及和伊斯兰世界以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工具。

    苏伊士运河着手开凿后,西方侵略势力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渗入埃及。外国资本在埃及成立工业和公用企业公司,直接利用当地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如1857年,法国在亚历山大港设立自来水公司;同年,法国在埃及开办面粉厂;1860年,英国在亚历山大港成立电车公司等。英法还利用当时的埃及统治者伊斯梅尔想把埃及建设成一个“西方国家”的愿望,获得了各项承租权,如开设净棉厂、补气厂、制糖厂等。以及承包挖掘运河、修筑堤坝、架设电话网、建筑铁路和海港等工程。修筑亚历山大到开罗的铁路,外国人仅花了750万法郎,而埃及国库却支付了3.25亿法郎,外国从中得到的利润高达3倍以上。

    西方的资本通过在埃及开设银行,贷款给埃及政府等途径,控制埃及的财政金融,紧紧地扼住埃及的经济咽喉,迫使埃及乖乖地听命于西方列强。1856年,英国在埃及创办 “埃及银行”。此后,外国银行大批建立起来,如英埃银行公司、亚历山大商业银行、里昂银行开罗分行、法埃银行亚历山大分行等。这些银行不仅从事工商业活动,而且放高利贷,典押土地,进行土地投机买卖。它们通过向埃及贷款,左右埃及的财政,控制埃及的金融。

    这个时期的埃及成为西方冒险家的乐园,他们蜂拥而至,充斥埃及的各个领域。1860年时,西方侨民仅3000人,到1878年增加到68000人。这些人不但从事投机性商业活动,而且以顾问、雇员身份占据政府机构的重要岗位。到1880年,外国雇员达1785人。

    西方商人在领事裁判权的庇护下,享有种种特权。各国领事任意干涉埃及的内政,他们经常以保护其侨民利益为借口,利用外交上韵特权,向埃及政府勒索巨额经济赔偿。例如,西方承包商承包的某项工程由于其自身原因失败后,承包商不但不承担任何责任,领事们反而迫使埃及政府给予赔偿,或迫使埃及政府收购已经破产了的公司股票。

    伊斯梅尔执政期间(1863~1879年),虽然经济文化有所发展,但他好大喜功,醉心欧化,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占领东北非,结果国库耗尽,财政陷入危机。伊斯梅尔不思开源节流,反倒钻进西方的经济圈套,接受外国大银行条件苛刻的贷款,终于使埃及负债累累,无力偿还。1874年,英国政府利用埃及的财政困难,以大约400万英镑的代价,从伊斯梅尔手中购得苏伊士运河公司44%的股票。英国付出的代价只相当于原价的1/4。运河股票的出卖,不但没有解决埃及的经济危机,反而使英国的黑手进一步伸进了埃及的内部,紧紧地卡住了埃及的脖子。1876年,埃及外债达6849万英镑,光支付的利息就占去国库收入的1/2以上。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教 复兴 西方 穆斯林 伊斯兰 历史

上一篇:伊斯兰在中国的发展史
下一篇:穆罕默德时代(610~632年)—伊斯兰教的兴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