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回族历史
分享到:
2010-05-28 17:48:54 【来源:学术城】 点击:
     元代曾任职四川的回回人中,最有名的要算回回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公元1211—1264),他在至元年(公元1264年)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中书省平章政事,在这个职务上他一直干了九年左右,直到至元十一年调任云南省平章政事为止。赛典赤赡思丁的第三子忽辛也是很有名的政治家,曾在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出任四川平章政事,但为时不长。第四子苫速丁兀默里曾任建昌路(今四川西昌)总管。赛典赤赡思丁父子及其他回回官员属下、驿站的回回官兵、工匠等也有留居四川的,且四川境内有屯田的回回军户及大批回回商人,这都成为元代四川回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300年中,回回已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甘肃、陕西和云南已经是回族的主要聚居区域。随着明朝的历次移兵屯田,陕西、甘肃和云南的不少回回军士以及商人等随兵入川,来到川北、川东一些地广人稀的地方屯田垦牧,形成了一些聚居点,后世均称之为“回回营”或“回回村”。现今聚居在西昌和阆中的一些回族,其先人都是洪武年间从陕西西安府和云南大理随军入川的。成都等地的回族,更是有所发展,如成都的鼓楼寺、新都县的罗家寺等,都是明代修建的,在明人著作《蜀中广记》、《九夷考》中,对今凉山安宁河流域的回族皆有记载,言其风俗习惯甚详,《西昌县志》亦云:“泸山魔寺(即清真寺),明洪武二年建”。这说明四川回族在当时已有了比较大的聚居点。明末清初,李自成起义军转战入川,军士中有不少回族,有些人就留居四川,至今绵阳一带的回族据说就是那些义军的后裔。

      清代是四川回族的大发展时期,回族人口迅速增加,居住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清初、特别是康熙、乾隆之际,有更多的回族随军或经商入川,或随“湖广添四川”的移民从湖北、江西等地入川,并相继散布到许多城乡。清同治年间云南回民起义及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将士分散入川者不少,此外,清廷还曾将俘虏的约1000户陕甘回民起义军及家属押送到成都附近管制屯田。清代成都有10座清真寺,多是清代初期和中期修建的,如皇城清真寺就系清初所建。据《成都回民概况》记载,清末成都市有3000多户回族,近两万人。可见清代成都回族的繁盛。但后来由于战乱兵燹、人口流动等原因,成都回族人口大大减少了。此时重庆有3座清真寺,回族人口也不少,乾隆时有人统计,迨近300家(伍仪彰:《重庆回教源流考》,《回民言论半月刊》民国第十期)。还有当地秦蜀之孔道的广元以及云南隔金沙江相邻的会理等地,在清初或清中期也有修建清真寺,而且会理的回族人口在清时一度为600余户(苏德宣:《川西三边县回民概况》),称得上是一个比较大的回族聚居区。川西高原地区,在清代也有回族徙居,如甘孜藏族自治州回族的来由,主要就是“清代用兵康藏,屡檄川陕制兵(很多是回族)出关戎守;清末时又有陕甘的回族不堪当地政府压迫逃亡来此”(吴传钧:《西康省藏族自治州》三联书店1955年6月北京第一版,12页)。综上可知,清代四川回族发展迅速,人口繁盛,足迹几遍全川,现在四川回族的分布格局,基本上在清代已经定下来。

责任编辑 依布蒂哈吉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四川 历史 穆斯林

上一篇:穆斯林民族饮食起居
下一篇:张承志学术思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