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抗日战争前伊斯兰教报刊蓬勃发展的社会动因
分享到:
2010-08-05 18:45:03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民国初期,由于旧统治阶级没有真正去实现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五族共和”主张和民族平等政策,而是在实质上贯彻大汉族主义的民族歧视政策,因此历史上已经存在着矛盾的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关系继续恶化,致使各地回、汉纠纷接连不断。上述情况的发生,很明显地是大汉族主义者以及回族上层中狭隘民族主义者挑起或教唆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伊斯兰教及穆斯林习俗所形成的一些偏见与误解,也长期地存在于普通群众的意识之中,加之对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以及对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传教特点的解释,有些人往往不去认真了解,而是听信一些歪曲事实的传闻,并从猎奇心理出发加以传播。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个别人是心怀恶意明显出于挑衅所为,导致歧视、侮辱穆斯林的事件屡有发生。国民党要员戴季陶、曾仲鸣等主办的刊物也曾登载恶毒诬蔑穆斯林信仰和习俗的文章,说明层出不穷的侮教案件,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20-40年代中国穆斯林群众为抗议侮教案发起了一系列斗争,当时的伊斯兰报刊都详尽地报道了这些斗争的进展情况、各地区的反响及最终结局,表达了各族穆斯林反对民族压迫和专制独裁政治制度,渴求真正民族平等的强烈愿望。民国时期发生的侮辱伊斯兰教与穆斯林事件,据有人统计就不下30余起。如1926年7月,天津日租界《报报》刊载《回教徒不吃猪肉的原因》一文,侮辱伊斯兰教,引起天津回民公愤,导致砸坏报馆,打伤曾任国会议员的社长,一时轰动津门。天津回教联合会为此成立了办理教案委员会,诉诸法庭,该会出版的《明德月刊》第9期和第10期专门开辟了“教案专号”。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被逮捕的3名回民无罪释放,报社被迫停刊。1931年7月,由戴季陶主编的《新亚细亚》杂志3卷4期刊载魏觉钟文,对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公开诽谤。国内各地回民闻讯后以愤慨的心情纷纷致函当时影响较大的回民文化刊物《月华》杂志社,要求其出面抗议交涉。《月华》编辑部负责人当即致函戴季陶提出郑重抗议,要求赔情道歉,并将此信在第3卷第22期以《本刊致戴季陶书——为〈新亚细亚〉月刊载侮教文字》题名登在篇首。《新亚细亚》杂志社很快复函承认“此文完全无稽”,“敝深引以为憾”,并在2卷6期予以更正。1932年9月,南京政府铁道部次长曾仲鸣主编的综合性文艺刊物《南华文艺》在1卷第14期载文攻击穆斯林习俗,并恶意中伤回民。上海穆斯林首先发现后,公推哈少夫等3位代表前往交涉。消息传至北平后,当地60个寺坊教长及回民代表召开紧急会议,推举马振武等15人为代表,组织华北回民护教团赴南京请愿。《月华》自始至终报道了这场斗争的经过,并配发了一系列新闻照片。如1932年10月25日出版的第28-30期辟有“辨诬专号”,登载了侮教案情况专题报道,有薛文波撰《关于侮辱回族案》、述尧撰《回教及回教民族在中国宗教上及民族上所占的地位及当局对于回族应有的认识》、尊三撰《关于南华文艺侮辱回教事件之面面观》、王国华撰《南华主编曾仲鸣应负之责任》,还有《华北回民护教团宣言》、《组织大纲》、《致全国教胞书》、《呈国民政府文》、《华北回民护教团北平后援会敬告全国父老及华北回民书》及各地回民响应的情况。11月15日出版的《月华》第31-32期继续刊登各地回民对此次事件的反应。1932年10月,由于上海北新书局刊行林兰所著《小猪八戒》一书,对回民进行侮辱,引起上海回民强烈抗议。同期《月华》亦发表《上海回民之护教运动——为北新书局发行侮教文字》的长篇专题报道,并刊载了山东历邑党家镇为此事举行回民大会的消息。同年12月15日出版的《月华》第35期刊载了《华北回民护教团请愿代表日记》,12月25日的第36期刊载报道了护教斗争胜利的《华北回民护教团致全国回教同胞书电》。在此次风潮中,《月华》杂志社还专门印刷了3期号外,《月华》第36期则将其全部收录以备查阅。对此次风潮,1932年10月出版的《震宗报》2卷第3-5期合刊和同年11月出版的广州《天方学理月刊》5卷第1-2期合刊也进行了专题报道。1936年3月末至4月初,北平又发生《世界日报》及《公民报》等刊文侮辱维吾尔族妇女婚嫁习俗的事件,引起很大风波。5月15日出版的《突崛》第3卷4-5期合刊报道了此次风潮,标题为“回民与两报事件,昨已和平解决”,副标题为“两报刊登启事致歉,市府通令尊重宗教”。同样,在南京出版的《回教青年月报》1卷2期刊载了《平市教案之始末》。《月华》一方面出版号外,另一方面在第8卷第10期上刊载《平市侮教事件经过》的长篇报道。4月20日出版的第11期刊载马灏撰《三论侮教事件》。4月30日出版的第12期“卫教专号”刊载由北平市回民各团体临时联合会主编的《北平教案始末》长文,后又印成单行本,并配发了6幅照片。虽然国民党政府亦曾几次发布通告对穆斯林表示“极致抚慰”,明令尊重回教,但鲁迅先生却早已通过1932年的北新书局侮教案观察到一个重要迹象,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指出:“此次南来时,适与护教团代表同车,见送者数百人,气势甚盛,然则此事似尚未了,每当历代势衰,回教徒必有动作,史实如此,原因甚深,现今仅其发端,窃疑将来必有更巨于此者也。”[6]

      抗战前夕,中国各族穆斯林政治上处于受压迫和被奴役的地位,致使民族经济长期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生活上普遍贫困。当时的国民党新军阀为争权夺利又长期纷争不已,以致战火频仍,社会动乱持续多年,民族关系也随之日趋紧张,造成多起流血冲突发生,加上各种水旱蝗灾的袭击,因此,广大穆斯林的生活困苦不堪。关于这方面的消息报道与问题讨论,也成为伊斯兰报刊的重要稿件。《月华》杂志虽然以探讨伊斯兰文化教育问题为主,但也十分关注国内穆斯林的社会地位与生计问题,经常反映这方面的情况。如1930年6月的2卷18期报道了《河南固始被匪焚清真寺十四处》,8月的2卷24期报道了《辽宁绥中县回民乞赈》。由于《月华》能在保持高雅旨趣的同时贴近生活,因此受到读者的喜爱。同时,诸如《突崛》杂志在1934年创刊号刊有短评《宁绥战后待赈》,正文还刊载袷恒《对西北与康藏当前应有的认识》。其2卷第11-12期合刊载有《为兰州灾民请赈》一文。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策划的分裂内蒙古的阴谋,《突崛》1936年11月的3卷第11-12期合刊,登载了《绥远安危与西北之存亡》的文章。由东北流亡学生在西安创办的《伊斯兰青年》,则在1936年初出版的2卷2-4期上连续刊载了周振铎《中国农民贫穷程度之透视》、《开发西北声中的回民妇女教育》、《高利借贷与中国农村》、《国难与西北民众教育》等现实意义很强的文章。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前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回族新文化运动的奋进和社会大环境的动荡不安,造就了这一时期伊斯兰报刊的繁荣和丰富,也给它刻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参考文献】

[1] 雷晓静.中国近现代回族伊斯兰教报刊的崛起·列表[J].回族研究,1997,(1):16-21.
[2] 顾颉刚.回教的文化运动[J].大公报,1937-03-07.
[3] 邱树森. 中国回族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944.
[4] 赵振武.二十年来之中国回教文化概况[J].禹贡,1936,(11).
[5] 回回教入中国的源流[J].东方杂志,1928,(1).
[6] 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8.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上一篇:浅议伊斯兰教对于保安族妇女的影响
下一篇:一部展示县域回族史的好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