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力岗现象及其分析
分享到:
2010-11-18 18:12:12 【来源:穆斯林在线综合】 点击:
  一、 类似卡力岗的其他地区

  卡力岗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藏穆文化的交流、融合现象。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它不仅存在于卡力岗,也不仅存在于化隆地区,在青藏高原上,有藏族和穆斯林杂居的地方,就存在这种现象。不仅青海化隆有,青海的尖扎、同仁也有,甘肃的甘南藏区也有,在西藏佛教圣地——拉萨更是大量存在。此处以甘肃甘南地区的西道堂和西藏拉萨为例。

  1甘南地区。这里所说的甘南地区是指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该地与素有“小麦加”之称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为邻,故而成为典型的藏穆杂居地带,藏穆交往频繁,关系密切。限于篇幅,仅举甘南临潭的西道堂为例。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之一,因其注重汉文化,故又称为汉学派。西道堂主要分布于西北甘宁青等地,其中以甘南临潭县较为集中,临潭也是西道堂的发祥地。西道堂与藏区的联系是通过藏穆之间的传统交流方式——商业贸易活动建立起来的。同其他的穆斯林一样,善于经商是西道堂穆斯林的传统,对藏贸易经商更是他们的特长。藏族人民将西道堂人称之为“求索玛”(意为新教)。在和藏族人民的长期交往中,西道堂人以诚相待,以礼相见,在商业往来中恪守信誉,从而赢得了藏族人民的信任,与藏族人民始终保持着亲切友好的关系。在饱经患难的岁月里,西道堂人逃往藏区避难,得到广大藏族人民的援助。特别在碌曲拉勒关,“以西道堂马明仁为首的一部分人,得到拉勒关唐隆隆郭哇和‘主人家’们的大力援助,修建了住房,还成立了学堂,在这一带扎根定居下来”[1](59)。后来该地的藏族部落(即双岔与拉勒关)因草山纠纷发生武装械斗,西道堂拉勒关的“求索玛”回族充当调停人的角色,使两地藏民恢复友好,可见西道堂人在藏族中的信誉。长期入藏区做生意的西道堂穆斯林商人和定居于双岔与拉勒关等地的西道堂人,受居住环境的影响并出于自身的实际需要,学习、借鉴了许多藏文化。“语言方面,拉仁(勒)关的男性穆斯林,几乎人人操一口流利的藏语,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他们的经营活动,正如回族‘求索玛’中的一句名言:‘学会藏话值银子’。服饰方面,拉仁关的回族通常的服饰跟其他地方的回族一样,男性戴白号帽,妇女戴盖头,但他们去藏区做生意时,喜欢穿藏式的大袍上路,既保暖、多用途(白天当衣服,晚上可以当被子盖),又便于在藏区做生意,使藏民们增加亲切感、信任感。饮食方面,他们也经常食用藏式食品,如糌粑、酸奶、酥油、曲拉等,饮用藏式的熬茶。还有如他们备有藏式牛毛帐篷及酥油桶等。”[2]

  西道堂回族和卡力岗人都虔诚信仰伊斯兰教,但藏文化在他们那儿的处境不同,西道堂人积极学习、运用藏文化,而卡力岗人生活中的藏俗越来越少。西道堂人对藏文化的学习借鉴既是自然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有明确的目的,即为在藏区做生意方便和与藏民友好相处。卡力岗地区周围虽有藏族居住,但远比回族少,卡力岗人与本地的藏族没有生意往来,平时来往也较少,所以,对他们来说,穿藏服没有多少实际需要,这是他们不穿藏服的原因之一。他们还说,现在一些地方的藏民也不穿藏服。卡力岗人不穿藏服的时间和藏族大致一样,一般都认为是解放后就慢慢地不穿了,这样看来,藏服的消失也跟现今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关,其他藏俗的消失也与此有关,西道堂回族和卡力岗人的区别由此可见。

  2西藏拉萨。西藏拉萨也生活着虔诚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穆斯林进入拉萨的时间比卡力岗早,更比西道堂穆斯林进入藏区的时间早。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吐蕃时期,拉萨就已经有穆斯林活动了,还修了一座清真寺”[3]。一般认为,早期进入西藏的穆斯林主要来自克什米尔,所以藏语中称穆斯林为“卡奇”(有时写作“卡契”),有人说这是“克什米尔”一词在藏语中的变音,此话不无根据。据藏文史书《西藏王臣记》记载:“萨迦班钦贡嘎坚赞在迦湿弥罗大学者释迦西日巴扎大师前受近圆戒……其迦湿弥罗一词藏文就是‘卡奇’,是指那位大师是从克什米尔地区来的。”[4]后来随着汉地穆斯林的增多,藏人觉得有必要区别,就称他们为“甲卡契”,这个“甲”即指汉地。另外,还有一个从汉语借来的“回回”译音词。所以,拉萨的穆斯林是由克什米尔穆斯林和汉地穆斯林两部分组成的,一般称小寺系统和大寺系统。拉萨的穆斯林最初都是从外边迁入的,首批入藏穆斯林均为男性,他们都娶了当地藏族妇女,但从第二代以后,他们便只在穆斯林内部通婚了,经过几代繁衍生息,在拉萨逐渐形成了一个穆斯林群体社团,并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实体。这些穆斯林到拉萨来的主要目的是经商,也有因传教而来的及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随清军入藏的一些回民。拉萨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藏俗,克什米尔的穆斯林按印度式的生活方式生活,他们建有一座印度式的清真寺,汉地穆斯林入乡随俗,受到西藏生活方式的影响。拉萨穆斯林和当地的藏族一样,爱喝甜茶、酥油茶,糌粑是他们的主食,几乎每天都有,喜欢食用风干肉,偏爱奶制品(酸奶子和奶渣)。在饮食上他们的特有品种,如甜稀饭、抓饭等。在服饰上,拉萨的穆斯林和藏族一样,男性穆斯林在过重大节日时穿蔽袍,平时多穿西装、茄克(小寺男性穆斯林有时戴印度、尼泊尔式的黑帽,女性还穿印度装)。他们在结婚时也穿藏袍,新郎戴号帽,新娘戴盖头。他们的室内多放有藏式床,床上铺有草垫子,垫子上铺着藏式卡垫,床前一般都放有一张藏式矮桌。客厅内多放有藏柜,有藏族传统式样的全木柜,也有用木头和玻璃做的新式藏柜,客厅和卧室的四壁上装饰着藏式花纹,绝无动物图案。

  和拉萨穆斯林相比,现在的卡力岗人生活中的藏俗越来越少,而拉萨穆斯林在生活中学习、借鉴了大量的藏俗,这跟西道堂的情况类似,二者间这种差异的原因也和西道堂相同。卡力岗人服饰的改变是随时代潮流变化的,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在本地,他们很少与藏族交往,周围已没有多少藏族了,所以服饰习俗也受周围回族的影响;拉萨的回族与藏族频繁交往,周围都是藏民,受环境影响,他们的服饰及很多生活习俗与藏民一样。拉萨回民和卡力岗人的另一个区别还在于语言上。在拉萨,来自内地的汉地穆斯林中,“除老人还能操川、滇汉语外,其他如妇女及年轻人只会讲流利的藏语了,这一方面,是由于初入藏的汉地穆斯林多娶藏族妇女为妻,所以孩子受母亲影响较大”[3]。另外也有周围环境的影响,孩子们在外面接触到的人大多说藏语,他们自然也就说藏语了。而在卡力岗,情况刚好相反,这里的老人、妇女、儿童大多不会讲汉语,一般都说老辈人根本不通汉语,外出的青壮年男子逐渐学会了汉语。或许是由于族源不同才会出现两种迥然不同的情况和发展趋势,况且在卡力岗地区,藏穆通婚不是很多。还有,拉萨穆斯林并不禁烟,甚至每日虔诚礼五时拜的穆斯林也抽烟,而卡力岗说藏语的穆斯林严禁烟酒,这跟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有关系,包括青海在内的西北地区的回民也严禁烟酒。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卡力岗 现象 及其 分析

上一篇:论回族文化的源与流
下一篇:卡力岗人--藏族穆斯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