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回族文化的源与流
分享到:
2010-11-21 02:27:06 【来源:《回族研究》】 点击:
     二.回族文化的多元构成

     文化(culture),归根结底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就造成了文化差异。而回族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其人口地域分布的广延性(extensity)。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97%以上的县内都有回族居住。如此广泛的地域分布,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回族内部文化的差异。这样,回族文化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以地理区域为骨架,构建起了既具有内聚性(intensive)、又具有广延性(extensive)的文化体系。本文提出,回族文化的地域差异大致可以从三个层次上考察(如表一):第一个层次是区分国内和国外,第二个层次是区分国内的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第三个层次是再区分每一区域内回族文化的不同特点。这一划分是主要沿着地域和语言界限进行的:所谓汉族地区的回族亦即操汉语的回族,这是回族的主体部分;但回族内部的确还包含一些操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边缘部分(ethnic group),如藏回、蒙回、傣回等;最后,回族还有少量的境外分支。总之,现实中的“回族”并非一个均匀、“同质(homogeneous)”的整体,而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复杂整体。本文所使用的回族文化的“多元构成”一词,就主要用以描述回族伊斯兰文化与不同民族文化互动形成的多元化存在形态。

     表一 回族文化的板块结构与多元构成国内 汉族地区 西北地区回族文化板块 中原、华北和东北地区回族文化板块 西南地区回族文化板块 中南和东南地区回族文化板块 少数民族地区 海南岛的回族 藏回 蒙回 傣回国外 中亚 东干人 东南亚 秦和人、潘泰人。

     在国内层次上,回族的主体是操汉语的、可划分为四大文化板块的部分(如表一),这一部分将在本文第三部分加以论述。此外,回族中至少还包括以下几种具有独特文化形态的族群(ethnic group):

     1.海南岛的回族据1990年人口普查,海南省共有回族5695人,几乎全部居住在三亚的羊栏镇[4]。海南回族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居住在黎族地区。海南建省前为黎族苗族自治州,是黎族的唯一聚居地。三亚的回族世居此地已数百年,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少数民族发生互动与涵化(acculturation)。另外他们与祖国大陆的回族来源不同、交往不多,因此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二是独特的来源。据地方志记载,“蕃民本占城回教人,宋元间,因乱挈家而来。”[5] 而占族是越南唯一的穆斯林少数民族。据学者研究,除占族外,海南回族尚有其他来源。三是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羊栏回族内部操一种与任何其它国内语言不同的语言,称为“回辉话”。对外交往中他们又都能熟练运用普通话及当地方汉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据语言学者分析,回辉话可能与古占城语有关,但又经历了在海南的本土化,形成为一种独特的族群化语言。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三亚回族在文化上也形成了明显的地方化色彩。如在生计方式上主要从事渔业、蔬菜种植等。妇女的服饰比较有特点,戴盖头,穿色彩鲜艳的右襟大褂,下着大裤管长裤。关于海南回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尚需更为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2.藏回藏回是指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藏区、操藏语的本土化穆斯林。他们的藏语族称有“卡契(Kha-che,拉萨藏语意为克什米尔人)”、“裹尕(mgo-dkar,昌都藏语意为白头人)”等。他们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外来族源,如拉萨小清真寺的穆斯林,主要来自克什米尔;二是内地回族在历史上迁居藏区的,如拉萨大清真寺和昌都的穆斯林,主要是清代驻军的后裔;三是皈依伊斯兰教的藏族,如拉萨和青海卡日岗的部分穆斯林。藏回的文化以伊斯兰文化在藏区的本地化为特征,最核心的因素是使用藏语。如拉萨穆斯林用藏语文编写了学习礼拜的教材。在生活习俗上他们的藏化特征明显,在语言、服饰、饮食、住居等方面都与藏族相同;但在宗教信仰上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传统[6]。

     3.蒙回在中国的10个穆斯林少数民族中,东乡族和保安族是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的。除此之外,还有至少两个族群是使用蒙古语的穆斯林,即青海的托茂人和内蒙古阿拉善的蒙古缠头回回。据称托茂人在人口普查中按回族统计,而阿拉善的缠头回回按蒙古族统计。这两个族群在族源上、民族归属上仍非常模糊,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7]。

     4.傣回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两个寨子居住着称为“帕西傣” (傣语“不吃猪肉的傣族”)的穆斯林族群。其族源是清末回民起义后逃难到傣族地区的回族,他们与傣族通婚,但保持着伊斯兰教信仰。在服饰、语言等风俗习惯上受到傣族的很大影响。近年来,傣回穆斯林受到了很大关注[8]。

     除以上列举的四种族群外,还有其它一些回族似乎也可以列入具有独特文化的族群之列。如在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的鸡鸣、士庞村居住着白族化的穆斯林;在云南文山州还有壮族化的穆斯林;在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回族也因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影响而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化特征。

     在国际层次上,回族又可视为一个跨界民族。海外回族侨民分布在中亚、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其中形成规模化的族群的主要有以下两支:

     1.中亚的东干人 “东干(Dungan)”一词是新疆和中亚说突厥语的民族对从陕西、甘肃迁移过去的回族的称呼。东干人是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后逃难到中亚的西北回民的后裔,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等国,总人口约十余万。东干人在前苏联被承认为一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是清朝时期的汉语陕甘方言,并据此制订了用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他们保持着清朝时期的服饰等众多文化特色。近年来国内已有多部研究东干人的专著问世[9]。

      2.东南亚的秦和人和潘泰人 “秦和(Cin-ho)”系泰语音译,“潘泰(Panthay)”系缅语音译,均指清代因经商、战乱等原因迁移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等地居住的云南籍回族穆斯林的后裔。在缅甸的称为“潘泰”,在泰国的称为“秦和”,他们有自己的社区和相对的文化特点。据姚继德的研究,“秦和”与国内傣族地区称呼回族所用“帕西”应为同一词的不同译法[10]。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文化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民族新闻报道
下一篇:卡力岗现象及其分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