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历程》 信士的争论
分享到:
2014-02-19 12:01:15 【来源:】 点击:


    海拉——这怎么会呢?我听说伊本·如什德是安萨里的劲敌和批判者,反对他的所有观点,甚至他为反驳安萨里写了一本名著叫《破产的破产》,还听说伊本·如什德主张世界的永恒,否认灵魂,否认理智和人性。他因此被列为信仰薄弱者,并在这方面栽了很大的跟头。    长老——伊本·如什德是一位伟大的宗教学者。在哲学家和思想家中最忠实的信士,你要肯定这一点,不要让部分神学家和教义学家的指控和社会上的流言蛮语牵着你的鼻子走。实际上,他们都不了解这位天才的穆斯林哲学家。

    人们对他有怀疑,那是有许多原因的,其中有些是表面性的,而有些则是实质性的。表面性的原因是:伊本·如什德深入研究了亚利士多德的哲学,按传统的说法,他对此曾作过三种注释、简释:即由伊本·如什德自己陈述;中释:在每一段开头援引亚利士多德的某些章句,进行解释;繁释:整段整段的援引亚利士多德的话,对其作足够的注释。很明显前两种方法很容易使人误以为伊本·如什德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实际上,他不过给亚利士多德作注释罢了。

    误解伊本·如什德的另一个原因是,翻译的错误。伊本·如什德不是直接从希拉腊语中摄取亚利士多德的思想的,而是从被翻译成阿拉伯文、并夹杂着亚历山大人萨目斯图和亚历山大阿泊罗底的思想的文献中获得的。然而,当法国人移植伊本·如什德的思想时,却又不是从阿拉伯文中直接移过去的,而是从拉丁文和西伯来文获得的。不难想象,在这翻译再翻译的漫长过程中,难免有讹传、变异,甚至把伊本·如什德的观点同亚利士多德和新柏拉图的学说混淆的现象。这就是圣·托马斯·阿奎那指责伊本·如什德是无神论者的原因所在。他猛烈攻击伊本·如什德,在西方,其影响之大竟使一名画家作了一幅画,把阿奎那高高地置于宝座上,让伊本·如什德败倒在地,喻示阿奎那战胜了伊本·如什德。奇怪的是这张哲学画上也包括亚利士多德和柏拉图二人的画像,他们距阿奎那不远,每人手中各拿一本书,有一束光明从书页中射出,直抵阿奎那的头顶,表示他吸取了二位哲学家的哲学营养,借鉴了他们的光明,而伊本·鲁西德仅仅为亚利士多德作了注述,在画面上描绘成一个一败涂地的败者。从伊本·如什德流传至今的著作中看得出,他是一名忠实的信士,他信仰真主和末日。实际上,当阿奎那主张神的存在、独一和世界的有始时,他恰恰战胜了被画家描绘出他曾借了光的亚利士多德和柏拉图。他胜于二位的原因,正好是他依靠了伊本·如什德和安萨里的证据。

    伊本·如什德栽跟头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对亚利士多德的崇敬几乎达到了神化的地步,他竭力捍卫他的学说,给他注述。当安萨里写出他的名著《哲学家的破产》,其中驳斥了亚利士多德等人的世界永恒说时,伊本·如什德为反驳安萨里又著了一部叫《破产的破产》一书。从此,社会上广泛流传出伊斯兰的权威(安萨里)在捍卫宗教,而伊本·如什德却反对宗教的说法。

    实际上,在原则问题上他既没有反对安萨里,又没有反对正统派教义学家。但他——求主宽恕——在编写那本书和为其命名时,其动机有所不纯,似乎有华众取宠和在哲学领域称霸之嫌。他就伊玛目安萨里反驳哲学家的问题逐一进行了分析,但不是蓄意推翻艾萨里维护的真理,而是想指出他在论述方法上出现的错误,以及他对哲学家的宗旨的认识不够。

    因此,伊本·如什德不应受到如此的诽谤和指责,他尚且还在捍卫着宗教。有一点足能证明他的清白:他探讨了许多重大的问题,如真主的存在,世界的创造等,他不过以一个忠实的学者的方法,明快的说出了哲学家并不否认那些真理的话来。他按自己的想法对他们的话进行了分析,既没歪曲又没发挥。他根据安萨里对其书的命名而把自己的书命名为《破产的破产》。这一命名有所不妥,缺乏远见,同真理、智慧、忠实和对真主的礼节有所不符。安萨里把他的书叫做《哲学家的破产》,是因为他相信以此推翻那些几乎不信真主存在的人提出的谬论,他们主张世界的永恒,对真主的知识和意志抱有它说。不管安萨里真的了解哲学家的主张,还是如伊本·如什德想象的那样不甚了解,他终究是捍卫主道,宣扬真理的人,他关闭了一扇迷惑群众的大门,有何理由不加思索地说他的著作破产了,以此降低该书的身价,消除人们对它的兴趣,引起人们对其中所含的真理和裨益的质疑?

    海拉啊!伊本·如什德在这里注定要载跟头的,他给自己的对手和嫉妒者开启了中伤和诽谤的大门,邪恶之人中间顿时传出了对他的恶毒攻击。至于忠实、公正、学风严谨而不隐匿真理的实学家们,则知道伊本·如什德是忠实的信士、伟大的思想家、最有办法求证真主存在的人。然而,海拉啊!他的确是学有所余而精明不足呵。

    海拉——长老,你老人家说过伊本·如什德受到指责,是有实质性原因的,那是什么?

    长老——实质性的原因纯粹涉及他个人的哲学,集中起来就是一点:即他给自己,准确地说给别人把理论的证据复杂化了(如新生论和必然论),这曾是哲学家提出的被教义家依靠过的两个证据。他们往往以此求证真主的存在,而伊本·如什德却看重“秩序论”,把它称作“维护和开创论”。他厚此薄彼的作法也许是对的,但他尚且不满足,并贬低了前两种求证方法,说它们是错误的。他论述了“新生”和“永恒”的含义,以及意志的概念,其中辩论居多。在反驳教义学家时,他有意贬低他们的求证方法,但也清楚自己的理论中尚有不足之外。他显然像一个商人,以贬低他人的商品来抬高自己物品的身价。而他的商人式的作法莫非为了取悦真主,捍卫主道,用一切可行的办法维护真理。他应当先指出那两种方法的难度,并告诫普通人不宜采用,应采取简易的、适合于大众的求证方法,而不该试图否认智者以断然的理性证据核实过的证据。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信仰

上一篇:《信仰的历程》 天才的共识(一)
下一篇:《信仰的历程》 两种启示之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