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在中国的发展史
分享到:
2010-01-27 11:59:17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人——穆罕默德。该书用纲目体,按年编次,详细记载了穆罕默德一生的经历和业绩。是研究穆罕默德生平和早期伊斯兰教历史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马注(1640~1711年),字文炳,号仲修,晚年又号指南老人。经名郁速馥。云南保山人,据说是元朝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十五世孙,故自称“圣裔”(赛典赫·赡思丁曾自称是穆罕默德后裔)。马注父名师孔,母吴氏。马注和他哥哥马渥,都是当地名儒张虚白的弟子。他7岁丧父,由祖父马之云抚育。不久,祖父又去世,他的母亲吴氏茹苦含辛,纺绩治农,供他继续求学。他生于明清之交,少年时代正值云南战乱频仍之际,但他坚持读书,从未辍学。1669年,他离开家乡,经贵州、两湖,北上河南、河北,到北京。受到清宗王宗人府掌印亲王聘请在旗下教读。在此期间,他从当地穆斯林经师、学者学习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及伊斯兰教经典,并立志弘扬伊斯兰教。于是,用10年时间完成他的巨著《清真指南》一书。约1684年,完成该书的写作。于是离京返滇。他为了结交各地学者,并听取对《清真指南》的意见,在离京后,沿运河南下苏皖,又溯江而上到武汉,复折返河南,人陕西,越秦岭、巴山,再度穿越四川而返回云南,返滇途中,许多有识之土对他赠诗勉励。马注息隐家乡后,对《指南》进行增补订正,进一步完善。他70余岁高龄时,仍笔耕不辍,撰写《左道通晓》。 《清真指南》共分十卷,约20万字。内容涉及伊斯兰教墩义、教法、功课、伦理、历史等诸多方面。该书旁证博引,论述精辟,说理透彻,语言生动,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马注同时代的学者对该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有人说该书“其意远,其词悠,其情旷,其志坚”。该书的意义和作用很大,认为读了该书能“使贪者廉,奸者化,薄者厚,愚者醒”。《清真指南·郁速馥》说,该书“书成以示知音,进教者日继”。 《清真指南》除了阐述伊斯兰教教义,介绍伊斯兰教教法外,所论伊斯兰教伦理道德也颇多新意。为使读者对此有一个真切的了解,不妨列举一二。《指南》谈到孝敬父母时,突破了传统的停留于赡养的观念,把孝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说:“故孝有三等,曰身孝、心孝、命孝。身孝者,全其养;心孝者,全其善;命孝者,赎其罪。谟民终日朝礼,为存故父母求饶。”关于谨言,《指南》也有独到见解,说:“奸人之前勿露要言,险人之前勿发毒言,先生长者不可戏言,达人君子不可隐言,父母伯兄不可有粉饰之言,宾朋燕会不可出夸妄之言,小人女子勿告以关系之言。时事不可轻言,闺阃不可乱言,交浅不可深言,窃听不可传言,婚姻不可破言,正人不可谤言,借贷不可阻言,恶事不可面言,私隐不可彰言,处事不可诳言。一言得失,荣辱相关。”关于学习对于一个人的作用,《指南》也强调的很多,说:“学不明,如镜无光,须要日日揩抹,方能得见明彻。古人一字一行,费尽无穷心膂,今人弃如泥土,岂不是明珠夜投,途珍不拾!”又说:“身体之滋养凭食,食不足则身无力。才智之滋养凭学,学不足则心无力。心无力则不能制嗜性而明道德。不能明道德则其违禽兽不远。”关于如何待人,《指南》说:“亲近好人,远离坏人,指引迷人,仿学圣人,尊敬上人,宽恕下人,悯恤愚人,哀怜孤人,疼顾亲人,接绪远人,探望病人,助殡死人,解释冤人,取和仇人,周济贫人,念想恩人,则品位自然超越。” 更难能可贵的是马注有一个宽广博大的胸怀,他发展了“善”的概念,他说:“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这就要求人们不但善待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而且还要善待所有穆斯林;不但要善待所有穆斯林,而且还要善待全人类(包括非穆斯林);不但要善待自己的同类——人,而且还要善待大自然(包括一切禽兽、昆虫、草木之类的动植物)。 马德新(1794~1874年),字复初,故也叫马复初。他是第一个用阿拉伯文著书立说的中国穆斯林,遗留下阿拉伯文、波斯文、汉文译著达30余种,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他参加并领导滇东南穆斯林反清起义,其经历富于传奇色彩,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马德新出身于云南太和(今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伊斯兰教经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攻读阿文和各种典籍。所谓“幼承家学,具有渊源”。成年后,千里迢迢,负笈陕西,投入胡登洲四传弟子周大阿訇帐下学习,从而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秋天,马德新开始了途程万里的朝觐之行。当时,中英鸦片战争硝烟未散,中国对外的海上交通被英国侵略军封锁,马德新只好另辟蹊径。他自昆明出发,随同滇西马邦,经景东、思茅、九龙江、东里(今允景洪)进入缅甸。再经景栋、孟乃至瓦城(曼德勒),然后乘木船沿伊洛瓦底江到达漾贡(今仰光),再由仰光乘海船航行,经孟加拉、印度、锡兰、红海,于1842年抵达吉达港登陆。步行至麦加,履行各项朝觐功课;第二年又到麦地那谒圣陵。此间,与当地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有关教义教法等问题。此后,马德新又游历中东各地,先后到过耶路撒冷、伊斯坦布尔、开罗、亚历山大等地。每到一地,都要搜集典籍,·抄录珍本,并与当地学者共同研讨。马德新在各地除钻研学问外,还考察各地的文物古迹和风土人情以及政治、文化等状况。他在埃及时,正值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大搞改革,奋发图强。这在他的游记中有所反映:“时穆罕默德·阿里为王。王大智大勇,善治理。其治谜思尔(埃及),条建树,蓄货殖,各等技艺由甫浪西(法兰西)习来。诸凡制造无求于他国。” 1847年(道光廿七年),马德新启程回国,经过新加坡时,他发现新加坡是世界的“极中”,位于赤道,最便于天文历法研究。后来又把他的实验观测和理论结合起来,分别用汉文和阿拉伯文写下了《寰宇述要》和《天文历法》两部著作,成为以后穆斯林宗教教育的重要教材。他还用阿拉伯文记载了朝觐途中的所见所闻,1861年(咸丰十一年),由其弟子马安礼翻译整理成《朝觐途记》一书;对研究19世纪40年代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海陆交通,有一定参考价值。 1848年(道光廿八年),马德新回国后,大半生精力用于伊斯兰教教育与研究。不少云南著名学者出其门下。其中最杰出的有马安礼、马联元、马开科等。 马德新与那些蛰居书斋、埋头学问,不问时事的学者不同,关键时刻,他能挺身而出,表明立场。1856年,以巡抚舒兴阿为首的云南统治集团公开下令“灭回”,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 发展史 中国

上一篇:穆罕默德时代(610~632年)—伊斯兰教的兴起
下一篇:近现代伊斯兰教——西方的挑战与现代复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