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在中国的发展史
分享到:
2010-01-27 11:59:17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山部在这次战役中不断地吃败仗,伤亡惨重。1870年1月,刘松山这位不可一世的将军被义军打死,清军失去统帅,纷纷溃退。反清义军乘机反攻,战局为之一变。左宗棠坐困平凉,一筹莫展,受到清廷的“严旨斥责”。无奈之下,左宗棠又采取了“先抚后剿”的手段。金积堡义军顽强抵抗,最后坚持到1870年12月中旬,起义领袖马化龙为了使金积堡穆斯林免遭屠杀,表示愿意牺牲自己而保全大众。便单身去清营受降,这才结束了金积堡战役。 许多学者都指责马化龙中途变节,投降清军。其实,他有他的想法,他有他的苦衷。他是在官府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民族歧视之下,被迫发动穆斯林起义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夺取政权,而仅仅是对压迫和歧视的一种反抗,仅仅是想求得一个比较开明的地方官员,以便使穆斯林的生存权得到保证,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如此而已,别无他求。马化龙曾经说过:“吾本念经人,遭逢乱世,为众推戴,不得不维持桑梓、苟延残喘。俟东南军务平定、甘肃重见天日,必有贤明长官主持西北大局,届时吾即投诚,当一个太平百姓,于愿足矣。(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二十)”这种心态表明,他的起义只不过是争取有一个贤明长官主持政局,从而使穆斯林获得民族平等权利。然而,这是他的一厢情愿,在专制的清朝统治者看来,杀官起义,就是犯上作乱,罪该万死。专制统治者从来不会反省自己,改变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生存权和宗教信仰自由权。这就必然使像马化龙之类的愿望落空。 再说河州穆斯林起义。当金积堡战役紧张阶段,河州穆斯林起义军曾经向东出击,与金积堡相策应。他们由安定(今定西)进攻通渭、秦安、清水、秦州、西和、礼县等处,给南路清军以严重威胁。左宗棠虽然得到了金积堡,可代价惨重,以至军心涣散,将士思归。加上他早已领教过穆斯林义军的厉害,不敢向西轻举妄动。1871年8月,左宗棠才进驻安定。穆斯林作好了保卫河州的战斗准备:他们在洮河西岸,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环太子寺挖了很深很宽的沟壕,并且让那些回族、撒拉族和东乡族穆斯林中的优秀射手埋伏在墙下,随时准备打击来犯清军。1872年初,爆发了著名的太子寺战役。义军凭借有效的工事,粉碎了清军的多次进攻。清军被打得溃不成军,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这是左宗棠在穆斯林义军面前的最大一次惨败,一发而不可收拾。当穆斯林起义军胜利在望之际,起义领袖马占鳌力排众议,向左宗棠投降,因而使左氏又获得了河州战役的“胜利”。

    1872年9月,穆斯林义军与清军之间爆发了西宁之役。在这里,白彦虎、崔伟、禹得彦等率领的陕西穆斯林反清军与以马桂源,马本源为首的青海回族、撒拉族穆斯林并肩作战,粉碎了左氏所派清军统帅刘锦棠的离间“土回”与“客回”的阴谋。在西宁的东大门——小峡口一带,反清义军凭借有利地形,与刘锦棠的军队大战50多次,给清军以有利的打击,使其损兵折将,无法前进。左宗棠后来对这次战役做了评价,称“为陇事最苦最要,皆它军生平所未经见者,亦非唐宋以后所有矣。(《左文襄公书牍》卷十二)”后来清军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才于10月19日进入西宁。白彦虎败退大通,又转向河西。马桂源兄弟退到循化,几经战斗,后被杀。 自金积堡、河州和西宁各地反清起义相继失败后,肃州便成为陕甘穆斯林起义军的最后堡垒。肃州自1865年春马文禄领导穆斯林起义后,一直牵制着不少清军,减轻了各地起义军的压力。1873年3月,白彦虎由西宁退至河西,马文禄曾与他联合作战。后来,由于清军的不断增兵,起义军寡不敌众。白彦虎出走新疆,马文禄坚持到9月,肃州城内粮食吃尽,开始宰食马肉,最后不得不开城投降。 从1862年陕西渭南举起反清义旗到1873年肃州城破,西北穆斯林反清起义共历时11年。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显示了穆斯林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后来孙中山先生也称赞中国穆斯林革命。他说:“回族(实指全体穆斯林)向以勇敢而不怕牺牲著名于世,苟能唤起回民之觉悟,将使革命前途得一绝大之保障。” 白彦虎率领余部西进新疆,在戈壁沙漠中,忍着饥渴,艰难西行。左宗棠派兵追剿,并下令“务必全歼”。白彦虎等穆斯林,在无路可走,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好出走俄国避难。他们于1877年12月6日到达纳伦,12月27日到达托克马克。这时的幸存者总数为3314人。1878年11月,白彦虎为这批人选好一块地方定居,这就是后来的营盘。过境后,白彦虎因全身多处受伤,只活了4年就去世了。白彦虎在俄境的4年中,协调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并带领众穆斯林发展农业和商业,使他们安居乐业。左宗棠曾多次向俄国政府提出引渡白彦虎等起义领袖的要求,但未获成功。这些在俄境内生括的中国穆斯林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反法西斯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许多人立下了不朽功勋,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西北穆斯林起义被镇压以后,统治者实行了赶尽杀绝的政策。如陕西穆斯林在被镇压以前有百万人口,占全陕的1/3,他们生活在土地肥沃的八百里秦川,有清真寺800余座;起义被镇压后,所有土地被当作“叛产”,让别人耕种,800余座清真寺被烧毁。从八百里秦川逃难的穆斯林,除出走俄国的几千人外,其余被清政府安插到干旱贫瘠的甘肃平凉、化平(今泾源)、张家川等地。(详见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序言》(载《回族史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3~424页)。)

    七. 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的发展 伊斯兰教从察合台汗国后期以来,直至明清在新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成吉思汗晚年将领土分给宗室诸王:长子术赤的封地为钦察汗国;次子察合台的封地为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的封地为窝阔台汗国;四子拖雷居蒙古本土。另外,拖雷之子辖鲁的封地为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的辖地包括阿姆河流域和天山南北的大部分地区,首府设在阿力麻里境内的忽牙思。察合台在位共16年。察合台死(1241年卒)后的最初几代继承人也受中央大汗的封委,而且承认蒙古中央大汗政府的宗主权。后来,情况变化,察合台的子孙中开始有人与蒙古中央大汗分庭抗礼,最后演变成与元朝中央完全对立的,不受蒙古大汗节制的汗国。 1320年(元仁宗延祜七年),也先不花去世,怯伯在他死前的1318年复位。怯伯复位后,将首府从阿力麻里迁往撒马尔罕,引起东部七河流域、伊犁河地区贵族的反对,于是察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 发展史 中国

上一篇:穆罕默德时代(610~632年)—伊斯兰教的兴起
下一篇:近现代伊斯兰教——西方的挑战与现代复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