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系鼻祖
1946年,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生负责筹建东方语言文学系,经向达教授和白寿彝教授推荐,马坚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成为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的创始人之一。从此,中国的高等学府有了第一个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季羡林先生在1995年北京大学“纪念马坚教授诞辰90周年”的大会上回忆说:“马坚先生于1946年夏季来到北京大学,我于这一年的深秋到北京大学。不久,金克木先生也来了,加上原来在北京大学的王森先生,我们四个人,在校长胡适先生和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生的领导下,共同创办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外交人才,还有其它方面的人才,马坚先生功不可没。”
东方语言文学系开创初期,阿拉伯语专业从无到有,纯粹是白手起家。最初,教师只有马坚教授一人,一切有关教学的工作重担,完全落在他的身上。他既要全面考虑阿语专业大学四年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又要具体负责每一门课程的教材编写、课堂讲授、课外辅导、作业布置等各个教学环节,总之,事无巨细,都要自己张罗,真是做到了事必躬亲。当时,系里没有阿拉伯文打字机,更谈不上现在社会普遍使用的复印机。马坚教授只能亲自刻写阿拉伯文讲义,然后再用油墨机油印,其工作繁忙劳累程度可想而知。那时候北京大学文学院还在城东沙滩,马坚教授住在东四十条胡同,其间距离相当于公共汽车行驶路线的四、五站地之遥。他每天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到校上课,从未迟到早退,即使偶尔因事、因病缺了课,事后也一定会补上。他的这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给那个时期的阿拉伯语专业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几十年后,他们仍然记忆犹新。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从城东沙滩迁至西郊燕京大学原址,这个中国的最高学府获得了全新的发展空间。5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关系的迅速升温,国家对阿拉伯语人才的需要量激增,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的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1949年到 1966年,阿拉伯语专业是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发展最快、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阿拉伯语专业总共招生近20个班(其中包括三个来自朝鲜和越南的留学生班),学生总人数超过250人。
三、编写教材
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进一步提高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阿拉伯语专业的教学水平,是摆在身为阿拉伯语教研室主任的马坚教授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为此,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决心编写一种适合中国学生的阿拉伯语教材。
他先后为学生编选了《阿拉伯语初级读本》、《阿拉伯语高级读本》、《阿拉伯文学选读本》等不同类型的教材系列。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为之付出了极大心血的一套阿拉伯语语法教材。这套教材不仅系统地归纳了阿拉伯语语法的规律和特点,而且科学地确立了阿拉伯语语法术语的中文译名,这是马坚教授对中国阿拉伯语教育事业的一大贡献。阿拉伯语是一种古老的语言,是闪含语系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早在伊斯兰教出现之前,就已经基本形成,通行于阿拉伯半岛地区。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大大发展了阿拉伯语,为了使伊斯兰教徒准确把握《古兰经》的内容,避免对《古兰经》所使用的阿拉伯语的理解出现偏差,历代伊斯兰教学者不断地研究、归纳《古兰经》的语言、语法规律,并由此产生了多种语言学科,阿拉伯语的《语法学》就是其中之一。随着伊斯兰帝国版图的扩大和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这种语法学研究越来越繁琐,越来越脱离实际需要,众多的阿拉伯语法学家们各执己见,一直为此争论不休。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原本就与阿拉伯语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和文化背景,彼此差别很大。阿拉伯人编着的语法课本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更给中国人在学习阿拉伯语的过程中平添了许多困难。因此,编写一套适合中国人使用的阿拉伯语法教材,就成了提高阿拉伯语教学水平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