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马坚阿訇
分享到:
2010-04-13 19:20:26 【来源:穆斯林在线论坛】 点击:

“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中有一句‘宗教是毒害人民的鸦片’,就将其奉为金科玉律,而把宗教研究简单地等同为宗教批判,否则的话,就用不着深入地研究宗教了!”

    一、教学理念

    公元7世纪,阿拉伯语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而进入中国,因为伊斯兰教的最高法典《古兰经》所使用的语言是阿拉伯语。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阿拉伯语一直作为宗教用语,在中国各地的清真寺内讲授,这就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出现的“经堂教育”、“寺院教育”,并且相应地出现了一批既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又熟悉伊斯兰教义的清真寺阿訇,其中比较有名的如胡登州(公元1522—1597年)、常志美(公元1610—1670年)等。这种经堂教育对中国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国内的阿拉伯语教育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然而,这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阿拉伯语教育,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种经堂式的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语言训练,没有正规、完整的教材。二是这些清真寺的阿訇文化素质一般较低,他们大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差,往往难以培养成材。三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其传授和学习阿拉伯语的目标过于单一,仅仅局限在为宗教服务上,教授内容只限于少数伊斯兰的宗教经典(尽管这对于任何学习阿拉伯语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少的一门重要课程)。

     马坚很早就开始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他在埃及留学时,曾经选修了一门《伊斯兰教育史》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Kghalil,A,Total博士的毕业论文,题目是《The Contribution Of The Arabs to Education》,作者出生在叙利亚,是一个阿拉伯基督徒。他在这本专着中对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育的发展过程作了全面客观的评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938年, 马坚教授利用埃及大学暑假的四个月时间,将这本书译成中文,1941年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

      马坚在此书的“译者序”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对中国穆斯林文化教育的基本评价。他说:“中国回教的寺院教育,只注重宗教教育,而不注重普通教育;又宗教学校的学生,只学阿拉伯文而不学国文;这种寺院教育,有种种缺点。”“欲专攻阿拉伯语文学的学生,也以高中文科毕业者为最合格,最低限度,亦须初中毕业,国文通顺,对于英文或其它外国文,有相当根底者,才为最合格。他们应该多读书、看报、作文、会话,实地去练习阿拉伯文,而获得应用阿拉伯文的技能。不可以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文法上的理论,去死记文法上的条规,而忽略了实地的练习,以免再蹈旧式学校毕业生不能读、不能写、不能作、不能说的覆辙。初级学生最好的教材,是天方夜谭、印度寓言、现代的小品文和短篇小说。高级学生,最好是读阿拉伯历代诗文选和现代的文集和诗集。课外宜读埃及最有价值的报章杂志。倘若能籍无线电收音机,常常听到由开罗广播的《古兰经》文朗诵与学术演讲,则进步更快了。此外,须练习汉语阿拉伯语互译,以培养翻译专业人才,而为沟通中阿文的媒介。伊斯兰教的经典,是阿拉伯文的,关于宗教学的典籍,也是阿拉伯文化占多数;精通阿拉伯文学者,欲研究宗教学,那是非常容易的事。”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马坚 阿訇 宗师

上一篇:回族语言
下一篇:回族姓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