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教育与文化自觉——临夏中阿女校个案调研
分享到:
2011-07-14 15:11:28 【来源:中国穆斯林】 点击:

三、文化自觉和宗教回归

     如果说阿语学校的兴起是近年来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中的一个热门现象,那么女校就是这个“热门”中的“热门”,尽管目前许多有识之士对伊斯兰教的衰微忧心忡忡,对后辈的教育总感力不从心,完全接受国家教育必然造成宗教知识的匮乏,“上学”与“不上学”的矛盾仍然困惑着多少传统家庭。甚至也有人主张不要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高层次的“卡非热”(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因而,有人对“两张皮式”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各种见解,有些认为通过普通学校和阿语学校两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分别获得“鱼和熊掌”;有些认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培养出有文化、守教门的后辈;也有人主张建立“中华穆斯林大学”,从教育体制、教育模式上寻求培育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两种文化载体的新路子……无论怎么样看,文化自觉意识的高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尤其是妇女教育的创办,更是将这种观念带入家庭,激活了民间底层的回归意识。上个世纪末,回族民间所办妇女学校已成为伊斯兰文化教育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仅给沉睡了多年的民间办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那些动辄批驳诽谤“回族妇女地位底下”、“回族不重视文化教育”的片面论断以响亮的回击。回族作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体,不但重视教育,而且重视两种文化的教育,只要稍稍懂得回族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一点。试想明末以来兼通四教(佛、道、儒、伊斯兰教)的回回名流,再看近代回族文化人士,决不能断言回族轻视教育和学习。中国学人,往往以传统国学为学问的精粹,不注重外来文明的研习,这种自负是不可取的。然而可喜的是,学术界近年来开始对伊斯兰教及其信仰诸民族的研究不断深入,打破了多少年来文明的单项式适应和迁就。这一情况也应该归因于民间底层文化的自觉。

      在问卷中有两个问题非常值得人们深思:

     教门的好坏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 教育程度越高,则教门越好 教育程度越高,则教门越差 接受现代教育与教门好坏没有直接关系

     选择人数 25 3 14

     对宗教的发展趋势 比较乐观,宗教会有很大程度的发展 比较悲观,宗教会越来越走向衰亡 宗教将会改革,然后以新的面貌来发展

     选择人数 31 4 8

     前一个问题似乎与现实很矛盾,因为有很多人认为,子女如果接受了现代教育就会背离信仰。记得有一首流传的“经歌”中唱到:“念下死书迷人心,念下经书两世明”,“死书”与“经书”的界限泾渭分明,大有“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文化抵制情绪。近年来的宗教复兴,反而兴起于文化知识阶层,信仰的回归竟然发轫于读过“死书”的文人;真正行动起来,兴教办学的也是有文化、有思想的新一代青年精英。然而,回归意识的唤起,并不仅仅在于知识的有无,关键还在于个人用造物主赋予的知识和智慧,参悟、体认造物主的伟大和全能。“天地的创造,昼夜的轮流,利人航海的船舶,真主从云中降下雨水,借它而使已死的大地复生,并在大地上散布各种动物,与风向的改变,天地间受制的云,对于能了解的人看来,此中有许多迹象。”(古兰2:164)作为信仰者,无论是“处江湖之高”,还是“居山林之远”,都不能忘记真主的大能。

     青年富于创新和开拓精神,她们大多对宗教的未来充满信心。我想就宗教而言,无所谓改革,而是复兴,复兴过程中,在不违背伊斯兰教基本教义的原则下,有所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这是教法所允许的。我也想,无论西方某些学者如何刻意丑化歪曲伊斯兰教,贴以“原教旨主义”、“激进主义”、“战斗的伊斯兰”、“极端主义”等等恶意的标签,无论他们如何恐惧伊斯兰教在全球的复兴,也应该知道文化的多样性才使这个世界如此灿烂。假若一种宗教消亡,也就预示着一种文化的消失,同时也必将导致信仰民族文化特征的泯灭。大家都一样了,世界就会大同了吗?我想未必!世界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他的名著《历史研究》中写到:“一系列的文明或文化传统将不得不学会如何在一个政治体制下和平共处。因此,我们从大一统国家历史中所获得的最大教益之一就是,相互竞争的文化如何和平共处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者会承认和容忍自己统治范围内的这种文化多样性……既然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个人自由选择的事情,那么如果政治上的统一导致了把某种宗教信仰或某种正统意识形态强加于个人的情况(历史上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将是一种大倒退。”

     作者简介:马强,男,回族,1972年生。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宗教人类学和伊斯兰教研究。

     电话:020-84115462或0931-8151430 邮件:maqxyz@163.com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妇女 教育 文化

上一篇:民族经典:从边缘到主流
下一篇:关于整顿北京市回民公墓周边环境的建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