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学术思想
分享到:
2010-05-27 12:10:55 【来源:天方文化】 点击:
    
      文明主体、文明代言人等严肃的学术命题,是张承志思考已久并成熟于胸的,他个人的文学事业在实践着这些命题,他的学术事业同样如此。《人文地理概念之下的方法论思考》一文,集中体现了他这一重要的学术思想。 
   
        关于文明主体或民众主体,张承志有两个非常深刻的描述,一是“天下万民,生而知之”;二是“鲜活的民众生活中藏着正确的解释”。文明主体和创造者即老农、牧民、社会底层的大众,他们对生长于斯的家乡山河,知道得最为细致;可是民众知而不言,因为他们没有书写的能力,没有对文化的主权意识,更何况他们不习惯发言,而且“羞于解释常识”。这就出现了一个令人担心的现象,“文明的阐释者,不是民间、民族、山野农村的文明主人和生活者,而是高奥的学科原理和教授训练”;正因为如此,讽刺早就存在其中,这些高深的学科或原理,有些实际上就是常识,是“生活的常识”,却被描绘,被猜测,并且日益将其复杂化。这样的学问,“对于苦难的文明又究竟算是什么呢”? 
   
        对此,张承志提出了文明代言人资格的问题,他引用了民族学大师摩尔根被美洲原住民接纳为养子的历史事实,认为这是解决文明代言人资格问题的动人例证:在代言人与文明创造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知识分子要纠正自己的“地位”,重新确立自己与文明主体的“地位关系”,这是一个“巨大的命题”。 
   
        张承志不止一次地呼吁着“一种不同的知识分子的出现”,作为文明的代言人,他们(尤其是年轻的知识分子)在学术实践中,要“用心记取原样的生活”,要“学会和底层、和百姓、和谦恭抑或沉默的普通人对话”。“对话”,这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民族学的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是指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关系,并强调指出,“在这种对话的处理中,——必须充分给予被研究者表达自己意见的空间”⑾。张承志与此略有不同的是,他对文明主人和文明代言人关系的表述,更重视向文明主人的求教,接受那种“严谨的、或者是直觉的质疑”,以此来造就一种“朴素的学术”——当然,代言人本身所具有的独立的思考或信念,是具备代言资格的前提。 
   
       总括起来,张承志的学术实践不是单纯的为学术而学术(他反对那种无情感、无灵魂的学术),他的学术思想中有着对现实、对民众的强烈的关怀意义,也就是说极具现实性;他提出的文明主体、文明代言资格等重大的学术命题,对当前的学术界应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补充意义。
……………………………………………………………………………………

     注释:
    ①《回族研究》,1999(2)。
    ②(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166页,青海人民出 版社,1982。
    ③④《以笔为旗》,116页,10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⑤⑦⑧《清洁的精神》,140页,154页,131页,安徽文艺 出版社,1996年修订版。
    ⑥⑨《荒芜英雄路》,241页,209页,知识出版社,1994。
    ⑩《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0 (1)。
    ⑾乔治·马尔库塞等著、王铭铭等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10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责任编辑 依布蒂哈吉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张承志 学术 思想

上一篇:四川回族历史
下一篇:青藏高原地区藏族与穆斯林群体的互动关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