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认为辟尔·亚古博就是曾经入藏求援的新疆白山派阿帕克和卓(注:房建昌《西藏回族和清真寺的若干问题》,《回族研究》1992年第2期。),我们对此持有异议。阿帕克和卓(1606—1695 )道号为“依达也提吐拉”(阿语,安拉的正道),别号为“海孜来提帕地夏”(伟大的阁下)(注:马通著,《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第59、62、66页。),未见其有“亚古博”一名。在17世纪后半期的南疆,叶尔羌汗国由于白山派、黑山派和卓的纷争而陷于内乱。1668年白山派拥立尤勒巴尔斯为汗,准噶尔部僧格台吉进行了支持,并因此获得了喀什噶尔的统治权。蒙古准噶尔势力由此进入南疆。1670年4月,黑山派支持的伊斯梅尔汗上台, 白山派阿帕克和卓被迫出逃克什米尔,据说阿帕克和卓入藏(或在新疆一活佛陪同下)并晋见了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写信给噶尔丹让其出兵。(注:参见《维吾尔族简史》第157页,及刘正寅、魏良@①《西域和卓家族研究》第198—20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关于阿帕克和卓入藏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1670年。就在这一年,准噶尔部僧格台吉被异母兄车臣台吉和卓特巴巴图尔谋杀,僧格之弟噶尔丹(1644—1697)当时正在西藏出家当喇嘛,闻讯后还俗于1671年回到新疆统率僧格旧部(注:参见《维吾尔族简史》第168页,及刘正寅、魏良@①《西域和卓家族研究》第198—20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此前后噶尔丹羽翼未丰,达赖喇嘛写信要求噶尔丹出兵似不可能。据说阿帕克和卓于1673年左右来到西宁(或许是从克什米尔经西藏前来),传授虎非耶教理,对后来西北回族中的几大门宦有直接影响(注:马通著,《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第59、62、66页。)。对照几种史料后我们发现,阿帕克和卓的传教活动在西北回族中有重要影响,一向以二十五世“圣裔”著称;而在西藏穆斯林中没有留下任何记忆,这似乎不合情理。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阿帕克和卓山与辟尔·亚古博并非一人。
“卡契林卡”是拉萨西郊沼泽地边缘的一片园林,今天尚有64.289平方米(注:《卡基林卡核定用地面积说明》, 拉萨市城市规划局,1996。),内有两处礼拜殿和一处墓地。墓地内现存一些用乌尔都文刻写的石制墓顶,其形制明显不同于内地回族,可能是克什米尔、印度风格。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块刻于希吉拉历1133年(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卡契林卡”最早见于汉文记载是在乾隆六年(1741)官修《西藏志》,“卡契园,在布达拉西五里许,劳湖柳林内。乃缠头回民礼拜之所,有鱼池、经堂、礼拜台,花草芳菲可人。”(注:《西藏志·卫藏通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第16页。)此时在拉萨的穆斯林商人也明确见于记载,“有缠头回民贩卖珠宝”,“有白布回民贩卖氆氇、藏锦、卡契缎、布等类,皆贩自布鲁克、巴勒布、天竺等处。”(注:《西藏志·卫藏通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第32页。)清代以来,来自克什米尔、拉达克、印度、尼泊尔的穆斯林一直在“卡契林卡”内举行聚礼,直到小清真寺建立。
拉萨小清真寺位于大昭寺南边的饶塞巷内。大昭寺周围的八廓街是拉萨最繁华的商业区,小清真寺建在这里显然与穆斯林商人有关。据《拉萨文物志》记载,“拉萨小清真寺是本世纪二十年代专门为在拉萨做买卖、短住或长住的克什米尔、拉达克、不丹、尼泊尔、英国等国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做礼拜而筹资、捐款修建的。”(注: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拉萨文物志》1985,第90、55、54、54、141、142页。)但是小清真寺的建筑年代似乎可以追溯得更早。1900年俄国人崔比科夫到达拉萨时,见到克什米尔穆斯林“在拉萨市南部有自己单独的祈祷地,在拉萨以西约四里处有其单独的墓地。”(注:[俄]崔比科夫著,《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第108页。 )后者显然是指“卡契林卡”,前者正与小清真寺今天的位置相符。因此可推知至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小清真寺已经建立了。小清真寺建成后,方便了最穆斯林商人履行宗教功课;西效的“卡契林卡”礼拜殿就只有在重大节日聚会时才使用了。小清真寺教坊的穆斯林大都是来自克什米尔方向的商人,他们在自己的社区组织,其头人称“本布”,解放前直接由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管理。在本世纪40年代大约有70余户(注:马瑛富《穆斯林的旗帜飘扬在拉萨》,《清真铎报》1947年第2期。)。1960 年时对这些穆斯林进行国籍认定,大多数选择外国籍而迁往境外。今天小清真寺数教坊只有约52户教民,其中约15户属于外国籍。教长阿卜杜·哈里木持有尼泊尔护照。
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又处于从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至拉萨的交通要道上,可以肯定穆斯林商人在这里活动的年代也是很早的。但文字史料较少。18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涅尔(Captain SamuelTurner)在《出使札什喇嘛西藏宫廷记》中记载,逊尼派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等非喇嘛教徒至少有三百人生活在日喀则(注:房建昌《西藏回族和清真寺的若干问题》,《回族研究》1992年第2期。)。 光绪十二年(1886)《西藏图考》记载,克什米尔人“奉回教,修髯伟貌,远游服贾,南路八城及三藏之地,处处有之,……前藏设有大头人三名,后藏一名,以为管辖。”(注:《西招图略·西藏图考》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第264页。)后藏即指日喀则。 日喀则现存的邦加林清真寺据说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其附近是日喀则繁华的商业区。据当地穆斯林说,1960年前有穆斯林40户左右;现在只有9户, 但仍保持着穆斯林的传统(注:作者1997年在日喀则的实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