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回族历史
分享到:
2010-06-04 19:45:35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西藏山南地区是藏族文化的发祥地。首府泽当镇在历史上曾经以制作藏式花呢(泰勒马)、喇嘛们的讲经用帽和廉价藏呢而驰名,产品运往拉萨销售(注:[俄]崔比科夫著,《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第300页。)。 历史上穆斯林曾在这里建起一座清真寺,其建筑年代不可考,今已无存;只有墓地遗址还在,拉萨穆斯林有时来这里诵经游坟(注:作者1997年在泽当的实地调查。)。克什米尔穆斯林的足迹可能一直延伸到了康区的德钦县(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德钦县升平镇清真寺是当地最古老的清真寺,于1984年重新开放。德钦在历史上称为“阿墩子”,是商业、运输及藏传佛教朝山的要冲地。据记载来到德钦的除内地回族外,还有印度、拉萨来的穆斯林,据说300 年前曾有一位叫“尔林巴巴”的土耳其穆斯林学者及他的两个学生从印度来到升平镇传教(注:《迪庆藏族自治州宗教志》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第205—209页。)。

  除了前述由卫藏西经阿里入拉达克、克什米尔、印度的道路以外,还有两条重要的商路通往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一条经江孜、帕里进入锡金或不丹,再到印度境内的大吉岭。另一条由日喀则向西南经定日、樟木进入尼泊尔境内。18世纪末,尼泊尔廓尔喀人入侵西藏,被清军击退;1792年决定在江孜和定日驻兵,查验商人路征(注:牙含章著,《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第63、83、135、42、224、46、46页。)。说明这两条路线日益重要, 因为铁路线已延伸到了印度的大吉岭。1900年俄国人崔比科夫记载道,商队从江孜到大吉岭要走一个月,从大吉岭沿铁路线到加尔各答要一昼夜半。在加尔各答有许多来自西藏的商人(注:[俄]崔比科夫著,《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第294页。),这些商人中除了克什米尔穆斯林以外, 最多的是尼泊尔人。据清代《西藏志》记载,乾隆五十七年(1792)福康安等奏:“向来贸易商民,全系巴勒布、克什米尔二种,”“查明在藏贸易巴勒布商民四十名,商头三名;克什米尔商民一百九十七名,商头三名,向俱任其常川兴贩,往来不绝。”(注:《西藏志·卫藏通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第330页。)“巴勒布”即指尼泊尔。 尼泊尔的尼瓦尔族善于经商,过去他们控制着加德满都的大部分商业,并经营着对中国西藏的贸易,他们信仰佛教(注:王宏纬、鲁正华编著,《尼泊尔民族志》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第100页。)。1855 年尼泊尔入侵西藏,签定了不平等条约,规定对尼泊尔商人提供种种优惠。1893年的藏印条约又规定开放亚东,听任英国诸色商民前往贸易(注:牙含章著,《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第63、83、135、42、224、46、46页。)。崔比科夫在1900年记载,拉萨的克什米尔人和尼泊尔人的人数差不多,尼泊尔人可能稍多一点;尼泊尔人是佛教徒(注:[俄]崔比科夫著,《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第74页。)。这些尼泊尔人可能就是尼瓦尔人。在尼泊尔商人中也有一部分穆斯林。穆斯林是尼泊尔最大的少数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据说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克什米尔穆斯林商人在拉萨见到了当时尼泊尔国王拉特纳马拉的代表,将经商活动扩展到了加德满都,后来他们逐渐定居下来,被当地人称为朱史德人(Chhurote)(注:王宏纬、鲁正华编著,《尼泊尔民族志》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第257页。)。总之,克什米尔系统的穆斯林除以克什米尔人为主外,还包括少量尼泊尔、印度等地的穆斯林,他们构成了西藏穆斯林的来源之一。

  2、内地回族穆斯林

  回族形成于明代(1368—1648)。沿青藏高原边缘的青海、甘肃、云南都是回族的主要分布区域。有的学者认为,在我国北方和西部的半月形农牧接壤地带,回族找到了沟通农牧区民族贸易、发挥自身经商特长的用武之地(注:周星著,《民族学新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206页。)。中国农牧区之间历来存在一种经济互补关系, 回族自形成以来就积极介入了这一经济流通过程。回族,特别是临夏回族的商业活动在相当大程度上将甘、青、藏、川等地的回、汉、藏等族纳入了一个更大的经济流通体系之中。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藏区,今天都分布着一些回族聚居点。

  内地回族在拉萨的定居,是和清代驻兵西藏联系在一起的。从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到1909年(宣统元年),清政府先后六次大规模用兵西藏。1727年(雍正五年)始设驻藏大臣二人,同时在西藏留驻川陕兵两千人,归驻藏大臣指挥(注:牙含章著,《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第63、83、135、42、224、46、46页。)。1733年(雍正十一年)“特命于色拉、召之间扎溪地方另建城垣,留兵五百名,其余撤回。”(注:《西藏志·卫藏通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第6页。)所留五百人规定三年一换,由川兵来顶替。此驻兵轮换制度一直保持到清末。在清军中有一些回族官兵。据考清代四川回族从军者很多,“武功素称极盛”(注:同治十二年《重修成都县志·卷首例言》。);民谣也谓回族职业为“不宰牛便宰羊,不卖粑粑便吃粮”(注:《四川少数民族》“回族”。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所谓“吃粮”即从军。史料表明,1733年始建的拉萨清军驻地扎什城(今拉萨北郊)内建有汉族的关帝庙和回族的清真寺各一座。据房建昌文,今天拉萨北郊万寿寺展有乾隆五十九年(1794)驻藏大臣和琳与成德发给该寺主持的一块令牌,其中写道:“据扎什城万寿寺中喇嘛呈称情缘,扎什城万寿寺从前原系内地回民清真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内,蒙铺□二位大人□毁,改修万寿寺。”(注:房建昌《西藏回族和清真寺的若干问题》,《回族研究》1992年第2期。)据载, 驻藏大臣辅鼐于乾隆二十六年六月抵达拉萨,可见此寺被毁当在1761年下半年。扎什城在1912年清朝灭亡后被焚毁,如今的万寿寺系文革后新建,已见不到任何古老的遗迹了。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西藏 历史

上一篇:人权--伊斯兰教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下一篇:论回族在哲学领域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