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斯兰教自唐初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伊斯兰教先后产生了一些宗教组织制度。这些制度不仅具有伊斯兰教本身的特色,保留了伊斯兰教的信仰、制度、传统习俗;而且由于不断地适应中国历史社会条件的发展,从而带有许多中国的特色。这些组织制度,是中国伊斯兰教区别于其他国家伊斯兰教的一个突出特点。他们对中国回回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也曾起过一定的作用。研究这些制度,是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重要内容之一。
  • 回回民族作为以伊斯兰教为精神纽带和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正如爱国斗士、进步作家鲁迅先生说:凡到了中华民族的紧要关头,回回人必有所动作。而这种“动作”是顺应着中华民族进步的大潮流的,充分体现了回回民族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 研究外来宗教的地方化和民族化问题,具有普遍性意义。地方化和民族化并不改变外来宗教的质的规定性,而是为之增添地区的和民族的特色。本文从伊斯兰教的外在形式与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讨论它是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进而实现其在中国的地方化和民族化。
  • 在古丝绸之路上,伊斯兰教作为郑和船队成功“软着陆”的重要动因而“大有作为”,郑和宗教外交实现了“宗教软着陆”的目的,成就了“丝绸之路”这一公共产品,柔化并美化了中国形象。“中国威胁论”的泛起与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全球蔓延恶化了中国“丝路战略”的软环境,故应使“伊斯兰因素”真正成为丝绸之路上实现“民心相通”的润滑剂与助推力。为此,要充分发挥宗教在构建国家政策形象上的特殊优势,探究宗教管道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人文外交新空间;在朝觐交流的基础上深化中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宗教交流,探究宗教轨道深化“民心相通”的人文外交新思路;以上合组织、伊合组织为抓手,探究进一步发挥宗教在维护非传统安全领域特殊作用的反恐合作新平台。
  • 传统丝绸之路,通常是指以洛阳、西安为起点,向西经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直至地中海各国的陆上商道。今天中国首倡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是由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等一系列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组成的网络状开放型经济贸易体系,其所联通的国家、地域远超传统丝绸之路,但基本构成仍然不脱历史上的主干。
  •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今天,中土两国伊斯兰教界的伊玛目、穆夫提和伊斯兰教专家学者齐聚美丽的黑海之滨,交流情况和看法,增进了解和理解,
  • 宗教极端思想完全背离了伊斯兰教的根本精神,它不是伊斯兰教,而是对伊斯兰教的恶意利用,更是对伊斯兰教的蓄意亵渎,已经成为伊斯兰教最阴险的敌人。由于宗教极端思想总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具有欺骗性和煽动性,以致诱惑、误导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走上了从事暴力恐怖活动的不归路,对社会秩序、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宗教极端思想是危害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毒瘤,是危害穆斯林群众身心健康的毒瘤,也是危害伊斯兰教健康发展的毒瘤。
  • 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涉及如何看待信教群众、做好信教群众工作问题。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密切党同信教群众的关系,使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这篇文章是马坚教授为其所翻译的《伊斯兰教育史》一书而写的“译者序”。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对于今天从事伊斯兰教育事业的所有人士来说,仍然有其指导和参考的价值,所以现在特意转载,供大家参考。
  •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属性,有属于各自特色的民族文化。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回族是一个双重文化塑造形成的共同体,即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汉文化和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宗教文化。脱离了任何一种文化,回族都很难从文化的视角被民族成员内部和外部界定为一个民族。缺失中国文化元素,回族与阿拉伯人、马来人、印巴人等族群的穆斯林无法区分;而缺失了伊斯兰文化元素,回族则很难与国内讲汉语、恪守汉文化的民族进行区分。因此,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回族,其本身禀赋的两种文化属性都非常明显,也是其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边界。正是这种文化属性,为我们探讨回族爱国爱教观念的形成提供了理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