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船队:广州伊斯兰文化千年血脉
分享到:
2010-04-10 16:55:59 【来源:中文伊斯兰学术城】 点击:
       地方中的文化先觉者自动开始了默默地工作,他们通过自己虔诚的行动和乜提在安拉的大地上奋斗着,为清真寺和大众的工作义不容辞,不是夸夸其谈的鼓噪,而是潜移默化的身教,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事务中完成作为穆民应尽的人生责任。

      90年代以来,随着广州在全国甚至整个亚洲地区商贸地位的确立,以及中国与同属第三世界的阿拉伯世界国家关系的重新确立,尤其是同两圣地的所在地沙特阿拉伯恢复外交关系,改变了伊斯兰世界对“共产主义国家要消灭宗教”的误解和看法。朝觐事务的恢复,大批国内外满怀淘金希望和商业兴趣的穆斯林陆续来粤,他们给广州的伊斯兰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展开了族群间的互动和交流,给当地伊斯兰文化血脉的延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现有200家左右外国穆斯林开设的商贸公司,主要利用广州的市场优势棗商品集中,制造业发达,价格低廉,品种齐全的便利,经营服装、电子、工艺品、医药、机械配件等产品,他们熟悉阿拉伯世界的供需情况,将广州市场上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自己的家乡。这些公司的老板中,虽然不乏商人的唯利是图者,但大多数人遵守教规,注重伊斯兰的仪式和礼节,他们带来了伊斯兰世界的信息和思潮,在生活中实践着伊斯兰的精神和价值。
国内其它地方的大批回族来粤,经营传统生意如皮毛加工、长途贩运、清真牛羊肉、清真餐馆、地方和民族特产等等。青海人开办的“兰州牛肉拉面馆”已经成为广州市的一道景观,人们从吃清真饭知道了回族到底是什么样。河南、河北回族在距离火车站不远的皮革市场名声远扬,他们在市场占有率中比例很高,而且经营着某些独特产品,建立了固定的客户,树立了企业信誉。新疆一位女性回族穆斯林从广州首先开设具有新疆风味的大型餐厅,到如今其连锁店几乎遍及整个珠江三角洲,最近又到香港开设了分店。贩运发菜、甘草、蕨菜的宁夏同心穆斯林斋月中集中到濠畔寺礼“坦拉维哈”拜,濠畔寺几乎是他们斋月中的哲玛提,广州人陌生的宁夏特色的赞圣词在大殿中传诵起来。西北穆斯林带来的地方特产让广州这一块市场知道了贫瘠荒凉的大西北还有如此丰富的宝藏,对生意人的天生尊敬让他们从来就不敢小瞧头戴白帽的回回。他们把虫草、羊肉、发菜甚至洋芋通过空运、铁路和汽运贩到了广州,在怀圣、濠畔二寺交了“费土”和“天课”,舍散了举意端庄的“算丹格”(施舍)。来自宁夏西海固贫困地区的小伙子通过贵重的塞俩目同住在各个大厦中的外国穆斯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把一张张电话卡卖给了他们,通过远没有家乡般付出的辛勤劳动就可以养家糊口,在家乡人看来已经过上了很滋润的日子。

      善于言辞,具有语言天赋的回族穆斯林在广州整个阿拉伯语翻译队伍里独领风骚,大批在国内外求学的年轻人近年来涌入广州,在各个阿拉伯人开办的公司做着小白领,许多人经过几年的锻炼逐渐由打工仔变成了小老板,自己独立经营起了生意。他们中既有来自国内清真寺、阿拉伯语学校的阿訇、满拉、学生,也有毕业于国外著名伊斯兰大学,熟悉伊斯兰世界,精通“凯俩目”(教义学)、“费格海”(教法学)的人才,他们给广州本地人带来了标准的《古兰经》诵读法和人生事务、宗教教义的教法学解释。他们穿流在人声嘈杂,穆斯林居住分散的城市社会,成为民间公认的文化阐释者,扮演着回族穆斯林教义权威的角色。

     流动的哲玛提,流动的血脉

     广州伊斯兰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变迁,而今似乎又轮回到早期的初传形态。业已消逝了的船队带来的货物和他们承载的文化信息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蕃坊社区,如今来自养育了他们母土的新一代番客接续了那一种乡土气息,而本土化了的中国穆斯林,从农村向城市,从西北向东南,从边缘向中心,自信地同其它民族一道在商海中展开了角逐和竞争。骨子里就习惯于东奔西跑,充满了不安分血液的穆斯林民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鱼得水,商业性的流动带来了广州本地哲玛提的繁荣,流动的哲玛提又为满怀期望的穆斯林提供了一次次实惠的商机。在传递着商业信息的同时他们也传递了清洁的“阿布代斯”(波斯语“小净”)和尊贵的塞俩目(阿拉伯语“祝安词”),虔诚的信士如同流淌在大地上的《古兰》,他们掠过都市的身影都有天使在默默祝福。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 船队 广州

上一篇:麦加的黑石
下一篇:传统悠远的宣礼歌

相关新闻